所謂「私下」的啟示

所謂「私下」的啟示

天主教教理解釋說:
第67條: 在過去的世代中,曾有一些所謂「私下」的啟示,其中有些曾被教會當局所承認。然而它們並不屬於信仰的寶庫。它們的任務並非「改善」或「補 充」基督決定性的啟示,而是在某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協助人們更圓滿地去履行基督的啟示。在教會訓導當局的指引下,信友們的意識應能辨認及接納,在這些私下的啟示中,那些是基督或聖人向教會所作的真正呼籲。 基督徒信仰不能接納那些企圖超越或修正基督所完成的啟示的所謂「啟示」,例如:某些非基督宗教和若干近代教派即奠基於此類「啟示」。 (《天主教教理》第67條)。

維基百科的解釋如下:

“內部講話是包括羅馬天主教會在內的各種宗教所使用的一個神秘概念。據報道,在內部通話中,一個人從外部的精神來源獲得一組(通常是聽覺)的想法、思想或想象力。在祈禱時,最常報告的是內部異語。內部通話是一種私人啟示的形式,但與幽靈或宗教異象不同,因為在內部通話期間沒有超自然的實體被報告為存在。

“在內部通話中,一些人報告說很快就收到了大量的信息。如何確定這句話是來自另一個來源還是來自這個人的思想本身,往往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在兩個例子中,梵蒂岡的阿維拉的聖德肋撒和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的傳記都提到了她們的內部異象,盡管德肋撒修女經常喜歡對它們保持沉默。”

“內部異象有時會導致重大的新宗教運動。例如,羅馬天主教神父Stefano Gobbi於1972年5月8日在法蒂瑪聖母院報告的內部異象,導致了1972年10月聖母運動的形成。
(譯)

生前遺囑

生前遺囑

生前預囑 “也被稱為”醫療指示”或 “醫療聲明”,在你還活着的時候生效。它與誰得到你的財產、誰是你的個人代表或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無關。

生前預囑是一份書面指示(文件),說明如果你不能為自己說話,身患絕症或永久失去意識,無論是由於疾病、受傷還是年老,你希望如何對待。

我認為 “生前預囑”贊同安樂死是不正確的嗎?

眾所周知,”生前預囑”是自殺和/或安樂死的工具。

這是指一個人可以在他的”生前預囑”中表明,如果他失去意識或處於逗號狀態,他不希望使用喂食管作為醫療手段。任何寫下這種”生前預囑”的人實際上是在自殺。拔掉喂食管的人實際上是在實施安樂死。自殺和安樂死兩者都受到天主教會的譴責。

天主教信仰不贊 “生前預囑”,即告知醫務人員,如果他們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見,并患有無法治愈的絕症,就不要在他們身上進行特殊的保命程序。

梵蒂岡是否曾就”生前預囑”的問題發表過意見?

是的,在2004年4月初。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有義務為昏迷的人提供喂食管。他宣稱,為植物狀態的病人提供喂食管和水合劑是 “道德上的義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一步宣布,拔掉喂食管被稱為 “不作為的安樂死”。

教宗若望-保祿的講話肯定了教會和天主教衛生部門對人的尊嚴不可侵犯的持久承諾,無論其身體或醫療狀況如何,并提醒醫學界有責任永遠不要拋棄病人或死亡者。

最后,應該補充的是,不是由一個人或几個人決定一個人何時應該死亡。只有天主,生命的賜予者,才有權利結束某人在地球上的旅程。
(譯)

聖言禮儀

聖言禮儀

根據美國主教團的說法,”聖言禮儀 “是:

大部分 “聖言禮儀”是由經文讀物組成的。在星期天和莊嚴的日子里,有三段經文讀物。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第一篇讀經來自《舊約》,第二篇讀經來自《新約》中的一封信。在復活節期間,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講述了教會最早的故事。最后一次讀經總是取自四本福音書中的一本。

在聖言禮儀中,教會從天主的聖言桌上喂養天主的子民(參見Sacrosanctum Concilium, no. 51)。聖經是天主的聖言,是在聖神的啟示下寫的。在經文中,天主對我們說話,引導我們走上救贖之路。

在讀經之間要唱答辯聖詠。聖詠幫助我們沉思天主的聖言。

聖言禮儀的高潮是宣讀福音。因為福音講述了基督的生活、事奉和講道,所以它得到了几個特別的榮譽和敬意。聚集在一起的人們站着聽福音,并以贊美的口氣來介紹福音。除了封齋期,這種贊美是 “阿肋路亞”,來自希伯來語,意思是 “贊美主!” 一位執事(如果沒有執事在場,則由神父)宣讀福音。

讀完經文后,主祭人講道。在講道中,傳道人着重於經文或禮儀中的一些其他經文,從中汲取教訓,以幫助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更忠實於基督的召喚,在聖潔中成長。

在許多彌撒中,講道之后會有信仰宣誓,即尼西亞信經或宗徒信經。尼西亞信經》是第四世紀的信仰聲明,而《宗徒信經》則是羅馬教會古老的洗禮信條。如果洗禮的承諾是根據基於宗徒信經的公式來更新的,這就代替了信經。

聖言禮儀以普世禱文結束,普世禱文也叫信徒禱文。聚會的人代表教會、世界和他們自己向天主祈禱,把他們的需要托付給忠實而慈愛的天主。

[來源:http://www.usccb.org/prayer-and-worship/the-mass/order-of-mass/liturgy-of-the-word/]

你可以在這里找到第二個解釋

用簡單的英語來說,”聖言禮儀 “就是。

– 讀經一
– 回答聖詠
– 讀經二(在星期日和莊嚴的場合)
– 福音前朗誦
– 福音
– 講道
– 信仰宣誓(主日、莊嚴日和特殊場合)
– 普世祈禱
(譯)

聖體禮儀的意義

聖體禮儀的意義

根據美國主教會議,”聖體禮儀”是指:

聖體祈禱

聖體祈禱是聖體禮儀的核心。在這個祈禱中,主祭人以基督的身份行事,作為祂的身體–教會的頭。他不僅收集了面包和酒,還收集了我們的生活內容,并將它們與基督的完美犧牲結合起來,將它們獻給天主聖父。

介紹性的對話,確定了這一祈禱是受洗者的祈禱,是在他主面前進行的,并以感恩為中心。在這段對話之后,主祭人開始序言。

聖體祈禱文明確指出,這些祈禱不是獻給基督,而是獻給天主聖父。這是由基督獻給天父的崇拜,就像在祂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時刻一樣,但現在是通過神父以基督的身份來獻的,而且也是由所有受洗者獻的,他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即教會。這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在彌撒中的行動。

神父以第一人稱復數提出聖體祈禱,例如:”因此,主啊,我們謙卑地懇求你……” 這個 “我們 “表示所有參加聖體慶典的受洗者都與基督聯合獻祭,并與祂聯合祈禱聖體禱文。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是單單獻上基督;我們被召喚獻上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我們個人為成長得更像基督所做的努力,以及我們作為一個信徒團體為傳播天主聖言和為天主的子民服務所做的努力,通過神父的手與基督聯合獻給天主聖父。最美妙的是,盡管我們的奉獻本身是不完美的,但與基督的奉獻一起,就成為對天主聖父完美的贊美和感謝。

聖體禮

聖體禮是在聖體祈禱之后進行的,引導信徒們到聖體桌前。

該儀式以天主經開始。當門徒問及如何祈禱時,耶穌將這一祈禱教給了他們(參見瑪6:9-13,路11:2-4)。在這個祈禱中,人們一起為天主的國度的到來祈禱,并請求天主提供我們的需要,寬恕我們的罪過,并把我們帶到天堂的歡樂中。

接下來是和平儀式。主祭人祈求基督的和平將充滿我們的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世界。為了表示希望,人們向周圍的人伸出和平的手。

在分餅禮中,主祭人在人們唱 “天主的羔羊 “時掰開聖餅。施洗若翰宣稱耶穌是 “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掰面餅的動作讓人想起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的動作,當時祂在把面餅分給門徒前先掰了面餅。聖體儀式最早的名稱之一就是掰餅(路24:35;宗2:42,46)。

在領受聖體之前,主祭人和集會者承認他們不配接受如此偉大的禮物。主祭人先領聖體,然后眾人上前。

接受聖體的人應該准備好接受如此大的禮物。他們在接受聖體前應禁食(藥物除外)至少一小時,并且不應意識到自己犯了嚴重的罪。

因為在聖體桌上的分享是基督身體合一的標志,所以只有與天主教會有共融的人才能領受聖體。邀請在場的其他人接受聖體,意味不存在的合一。那些不領聖體的人仍然參與這個儀式,為與基督和彼此之間的合一而祈禱。

人們走到祭壇前,恭恭敬敬地鞠躬,接受聖餐。人們可以用舌頭或手來接受基督的聖體。神父或其他送聖體者將聖體獻給每個人,說:”基督的身體”。接受的人回應說:”阿門”,這是一個希伯來語,意思是 “就這樣吧”(《天主教教理》第2856條)。

當人們接受聖體時,聖體頌歌被唱起。統一的聲音呼應了聖體帶來的統一性。大家也可以花一些時間默默地祈禱感恩。

聖體儀式以領聖體后的祈禱結束,祈禱中要求領聖體的好處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活躍。

[來源:http://www.usccb.org/prayer-and-worship/the-mass/order-of-mass/liturgy-of-the-eucharist/index.cfm]

用簡單的英語來說,”聖體儀式 “就是:

– 獻上禮物和准備祭壇
– 為祭品祈禱
– 聖體祈禱

– 前言
– 聖、聖、聖
– 祈禱的前半部分,包括祝聖
– 信仰的奧秘
– 祈禱告的后半部分,以頌歌結束

– 天主經
– 和平的標志
– 天主的羔羊
– 聖體
– 領聖后的祈禱
(譯)

禮儀年

禮儀年

天主教會的 “禮儀年 “是什么意思?

禮儀年是一個時間結搆,教會在此結搆中慶祝基督的神聖奧秘。”從道成肉身、誕生到升天、五旬節,以及在喜樂的盼望中等待主的來臨”。換句話說,禮儀年,也被稱為教會年,由禮儀季節的周期組成,它決定了什么時候慶祝節日,包括慶祝聖人的節日,以及以年度為周期或以數年為周期閱讀聖經的哪些部分。

禮儀日曆從每年11月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開始,一直到基督君王瞻禮。

彌撒中讀聖經,遵循一個主日周期和一個工作日周期。禮儀日曆以三年為周期,每年由字母A、B和C代表。

在A年的周期中,瑪竇福音是用於讀經的主要福音書。在B年,馬爾谷福音是主要的福音書。在C年,路加福音是主要的福音書。若望福音在每一年的特定周日宣讀。

在普通時間的工作日,有一個兩年的周期,編號為I和II。第一年在奇數年宣講,如2011年、2013年、2015年。第二年在偶數年宣讀,如2012、2014、2016。

應該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在3年內每天都參加彌撒,在3個周期的所有讀經活動中都在場,那么在這段時間內,大部分的《聖經》都會被讀給他。

在禮儀日曆的每個周期中,你會發現六個季節。

(1)將臨期。
(2)聖誕節。
(3) 封齋期。
(4) 紀念日。
(5) 復活節。
(6) 普通時間。

在一年中,除了主日崇敬外,教會還慶祝莊嚴日、節日和紀念日,可以在一周中的任何一天舉行。這些活動在一年中發生,以紀念特殊事件或受到天主教會高度敬重的人。

整個教會都必須遵循經批准的世界禮儀日曆。萬國曆源於梵蒂岡的禮儀部。它包含了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每月指南。

(譯)

禮儀上的改變

禮儀上的改變

神父或主教能否在禮儀中做任何改變,如在舉行聖事時?

天主教會禁止任何神父或主教在舉行聖事時改變禮儀。

關於這個問題,《教會法典》規定:
846 條 – 1 項-在舉行聖事時,應忠實地遵守主管當局批准的禮儀 書;因此任何人不得擅自增添、減少、或改變之。(第846 條§1)

在Sacrosanctum Concilium中指出:

“因此,其他任何人,即使是神父,也不能憑自己的權力在禮儀中增加、刪除或改變任何東西(3)”。

最后,《天主教教理》指出:
「主教們以基督名義所行使的這種權力,是他們本有的、正常的及直接的權力,縱使它的執行最終是由教會的最高當局所規定」。但主教們不應被視為教宗的代表,教宗對全教會的正常和直接權力並不取消主教們的權力,反倒予以鞏固和維護。主教的權力應在教宗的領導下,與整個教會在共融中執行。(第 895條)
(譯)

封斋期和将临期共享相同的礼仪颜色

封斋期和将临期共享相同的礼仪颜色

为什么封斋期和将临期都有相同的礼仪颜色–紫罗兰?封斋期是悔改和自我否定的时期,而将临期则是人们为基督在圣诞节的到来做准备,这是一个欢乐的时期。请解释一下。谢谢。

封斋期和将临期这两个礼仪季节都是忏悔的时间,人们为复活节和圣诞节这些神圣的日子做准备。忏悔的时间是由礼仪的颜色紫罗兰代表的。
(譯)

禮儀上的藍色

禮儀上的藍色

藍色是禮儀用的顏色嗎?如果不是,可以用它來代替紫羅蘭或紫色嗎?

不允許用藍色代替紫色或紫羅蘭作為禮儀的顏色。

引自 “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的 “神聖崇拜委員會 “第六章,它指出。

# 346. “至於聖衣的顏色,應保留傳統的用法:即:

復活節和聖誕節期間的主日和彌撒使用白色;除受難日外的主日、聖母瑪利亞瞻禮、聖天使瞻禮和非殉道者的聖人瞻禮;諸聖瞻禮(11月1日)和施洗者聖若翰誕辰瞻禮(6月24日);以及傳道者聖若翰瞻禮(12月27日)、聖伯多祿瞻禮(2月22日)和聖保祿瞻禮(1月25日)使用白色。

紅色用於主受難的聖枝主日和受難日、五旬節主日、主受難的慶祝活動、宗徒和福音者的瞻禮,以及殉道者聖人的慶祝活動。

綠色用於普通時間的祈禱和彌撒。

紫羅蘭色或紫色在將臨期和封齋期中使用。它也可用於為死者舉行的祈禱和彌撒(參見下文)。

在美國教區,除了紫羅蘭外,在葬禮和其他為死者舉行的儀式和彌撒中,可以穿白色或黑色的祭披。

在將臨期第三主日和封大齋期第四主日,如有慣例,可使用玫瑰色。

在比較莊嚴的日子里,可以使用具有節日氣氛的祭披,也就是比較珍貴的祭披,即使不是當天的顏色。

在美國的教區,在更莊嚴的場合可以穿金色或銀色的祭披。

# 347. “儀式性彌撒以其適當的顏色、白色或節日的顏色舉行;另一方面,為各種需要舉行的彌撒則以當天或季節的適當顏色舉行,如果是懺悔性質的,則以紫羅蘭色舉行,例如:第31號(戰爭或沖突時期),第33號(飢荒時期)。第33號(飢荒時期),或第38號(赦罪);彌撒聖祭則用適合彌撒本身的顏色,甚至用適合當天或季節的顏色。”
(譯)

禮儀中的黑色

在天主教會中,黑色仍然是一種禮儀用色嗎?我已經多年沒有看到它的使用了。

代表哀悼和悲傷的黑色被推荐用於(1)追思已亡(2)為死者舉行的彌撒(安魂彌撒),但受洗的兒童在理智年齡前死亡的除外。

在美國,許多神父喜歡不使用黑色。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多年來你沒有看到它。雖然是這樣,但黑色仍然是有效的禮儀用色。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