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美德

愛的美德

天主教會對愛德有何教導?

根據《天主教教理》:
第1822條. 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愛德我們為了天主自身,愛祂在萬有之上, 又為愛天主的緣故,愛人如己。
   
第1823條. 耶穌把愛德作為新的誡命。耶穌愛那屬於祂的人,「愛他們到底」(若 13:1),藉此顯示祂由父所領受的愛。門徒們藉彼此相愛,效法他們由耶穌所領受的愛。因此,耶穌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若 15:9)。又說:「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 15:12)。 
 
第1824條. 愛德是聖神的效果及法律的滿全,愛德遵守天主和祂的基督的命令:「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 (若 15:9‐10)。 
 
第1825條. 當我們還是「仇敵」的時候,基督為愛我們而死(羅 5:10)。主要求我們如同祂一樣去愛人,甚至愛仇人,把最疏遠的人視為近人,愛孩童和窮人,如同祂一樣。 聖保祿宗徒繪出了一張無與倫比的愛德素描:「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 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格前 13:4‐7)。

第1826條. 聖保祿宗徒又說:「若沒有愛德,我甚麼也不算……」。所有蒙受的特恩、所作的服務、甚至所有的德行……「我若沒有愛德,為我毫無益處」(格前 13:1‐4)。愛德超越所有德行。愛德在超性的德行中佔著首位:「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 」(格前 13:13)。
   
第1827條. 所有德行的操練都由愛德激發和啟迪。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 3: 14);愛德是諸德的模式;愛德連接諸德,安排它們的順序;愛德是基督信徒修德的泉源和終點。愛德確保和淨化我們愛的能力。愛德提昇人的愛到達天主之愛那超性的完美境界。
   
第1828條. 實踐由愛德所激發的倫理生活,使基督徒享有天主子女的靈性自由。在天主台前,他不再像一個滿懷恐懼的奴隸,也不再像一個為賺薪酬的傭工,但像一個兒子,只為還愛「首先愛了我們」的那一位 (若一 4:19): 聖巴西略‧凱撒里亞,《細談會規》:或者為了怕受懲罰,我們躲避罪惡, 這是一種奴隸的心態。或者我們為酬報所引誘,這時我們形同商賈。最後, 或者為了善的本身,為了愛那給我們出命者,我們服從命令……,這時我們有的是子女的心態。

第1829條. 愛德的果實是喜樂、平安和憐憫;愛德要求樂善好施和弟兄般的規勸;愛德是一腔善意,激發互相關懷,保持大公無私及慷慨大方; 愛德是友誼和共融: 聖奧思定,《致巴特人論若望書信》:我們所有事功的完成是愛,愛是目標; 為了得到愛,我們奔馳,為了嚮往愛,我們奔馳;一旦抵達,就在愛中安息。

一位神父在做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我個人”

一位神父在做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我個人”

我最近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位天主教神父的賬戶,他在個人簡介中寫道:“觀點僅代表我個人”。天主教神父可以這樣聲明嗎?我注意到他的一些評論不太像天主教的。

首先,應該提到教會法典第 1338 條第 2 項規定: “不得褫奪聖秩權;惟得禁止行使此權或某些行為;不得褫奪學位。 ”

“剝奪“的意思是 ”喪失或缺少通常具有的品質或屬性”。換句話說,神父是終身的神父。聖職永遠不能被剝奪,只能剝奪他作為天主教神父代表教會行事的能力。這種懲罰的正確教規朮語是 “開除神職”。它也被稱為 “世俗化 ”或 “強制世俗化”。這些朮語的意思是禁止神父終生行使神職。

盡管如此,只要神父尚未被解除神職,他就不能表達個人觀點,尤其是與天主教會教義相悖的觀點。這樣做會丑化公眾,而他的意見可能會被視為天主教教義的一部分。

「因著堅振聖事,他們 [受過洗的人]與教會更完善地連結起來,又因受到聖神特別力量的充實,更責無旁貸地以言以行,去宣揚并維護信仰,作基 督真實的見證人」。 [天主教教理第1285條﹞

換句話說,作為天主教徒,不僅神父不能發表與天主教會教義相悖的個人觀點,而且任何以天主教徒身份發表言論的人,無論是哥倫布騎士、政治家還是普通人,都不能發表與天主教會教義相悖的個人觀點。因着聖神的恩典,你們被召喚 “以言行傳播和捍衛信仰”,以榮耀天主。除非你已被逐出教會并被宣布為異端,否則這條規則沒有例外。到那時,你想說什么傻話都可以。

(譯)

“viaticum”

“viaticum”

什么是 Viaticum?

Viaticum 這個詞在拉丁語中是“旅途補給品”的意思,來自 via 或“道路”。天主教會的聖體被視為理想的精神食糧,可以增強臨終者從這個世界到死后生命旅程的力量。

在天主教會中,“Viaticuma ”一詞用於向臨終者施用聖體,無論是否有油抹病人,因此是臨終禮儀的一部分。

天主教為臨終者施聖體的傳統確保了臨終者不是孤獨地死去,而是與基督同在,基督許諾給他們永生。作為臨終聖體,聖體以通常的形式頒發,并加上 “願主耶穌基督保護你,引領你走向永生”的字樣。

(譯)

使用偉哥

使用偉哥

天主教男子可以服用偉哥嗎?
首先,已婚天主教徒可以服用偉哥。婚外性行為是有罪的。“性行為應該只在婚姻內發生;婚外性行為 常構成一個重罪,並被排除於聖事共融之外。”。[天主教教理第2390條]

“偉哥”是一種藥物,可以幫助已婚男性克服阻礙他們與配偶進行夫妻行為的病理狀態。已婚男子服用這種藥物來幫助他履行作為已婚配偶的義務,難道有錯嗎?是的,沒有錯。

(譯)

教堂前庭

教堂前庭

天主教堂的前庭是什么?

前庭是通往較大空間(如大堂、入口大廳、通道等)的前室(前廳)或小門廳,用於等候、遮擋較大空間的視線、減少熱量流失、提供放置衣物的空間等。這一朮語既適用於現代建筑,也適用於自古以來的曆史建筑。在現代建筑中,前庭通常指的是外門旁邊的一個小房間,連接着外門和建筑內部。在古羅馬建筑中,前庭(拉丁語:vestibulum)指的是房屋內部與街道之間的部分封閉區域。

前庭也稱門廊,是教堂正面前突出的一個大廳,從五世紀開始在東西方都有出現。

至少在西歐,前庭的目的不是為懺悔者提供休息場所,而是為了消除外面的噪音。

在一些教堂中,前庭供有小孩的父母在彌撒(或其他禮儀儀式)期間使用,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彌撒期間發出的噪音會打擾到會眾。前廳和教堂主廳之間的門可以減少孩子哭鬧時發出的噪音。
天主教堂的前廳可以相當寬敞,這取決於建筑的大小。前庭可以放置書架或小冊子、布告欄、聖水池,還可以放置一些告示,以便在敬拜者參加神聖儀式或在聖體前進行私人靈修之前或之后向他們提供信息。

(譯)

大罪:(又稱死罪)

大罪:(又稱死罪)

什么是惡習?

罪造成犯罪的傾向。若重複同樣行為,就滋生惡習。結果造成邪惡 的傾向,蒙蔽良心,腐蝕具體鑑別善與惡的能力。因此罪過有繁殖 和加強的傾向,但是不能根除道德的意識。 (天主教教理第1865條)
   
各種惡習能夠針對其所違反的德行來排列,或各自歸屬於為首的罪 宗,這就是基督徒歷來隨從聖若望‧加祥和聖大額我略畫分的罪宗。 稱之為宗,因為是其他罪過和其他惡習的製造者。罪宗就是驕傲、 慳吝、嫉妒、忿怒、迷色、貪饕、懶惰。 (天主教教理第1866條)

有几種惡習?
有多少惡習?

有 7 種惡習。

這 7 種惡習是什么?

它們是:

驕傲–(傲慢的同義詞)、
貪婪–(貪婪的同義詞)、
嫉妒–(嫉妒他人財產的同義詞)、
忿怒–(憤怒的同義詞)、
淫欲–(不潔的同義詞)、
貪食–(缺乏自制力的同義詞)、
懶惰–(懶惰的同義詞)。

哪些美德可以對抗惡習?

它們如下:

傲慢反對謙虛、
貪婪反對慷慨
嫉妒反對仁慈
忿怒反對溫順
欲望反對貞潔
貪食反對節制
懶惰與毅力相對。

“晚禱”

“晚禱”

天主教中 “晚禱”一詞的含義是什么?

晚禱一詞源自希臘文 “hespera”和拉丁文 “傍晚”。它是東方天主教(和其他宗教)教規時間禮儀中的日落晚禱儀式。

在羅馬天主教會,晚禱是教會官員和信徒共同進行的一系列晚禱。

晚禱可追溯到公元 530-543 年《聖本篤規程》成書的六世紀。

(譯)

伏洛尼加為耶穌擦臉

伏洛尼加為耶穌擦臉

在十字架第六站,伏洛尼加為耶穌擦臉。這源自何處?我在《聖經》中找不到任何相關記載。

聖經中沒有任何關於伏洛尼加為耶穌擦臉的記載。這一事件的起源可以在中世紀的文獻中找到,這些文獻提供了伏洛尼加將她的面紗給耶穌擦臉的細節,當時耶穌正在髑髏地走向死亡。因此,面紗上有耶穌臉部的印記。

(譯)

天主教徒為什么要瞻仰十字聖架?

天主教徒為什么要瞻仰十字聖架?

聖周期間敬拜十字聖架的目的是什么?

敬拜十字聖架起源於 326 年。聖海倫(Saint Helen)在耶路撒冷朝聖時,發現了一塊原十字架的碎片。從那時起,每逢耶穌受難日,天主教徒都會瞻仰十字聖架。

按照慣例,主教會將十字聖架的遺物放在耶穌受難禮拜堂的桌子上。信徒們會走近它將眉毛、眼睛和嘴唇觸碰在木頭上神父會說: “看哪,十字架之木”。

天主教徒崇敬十字架(十字架上有基督的身體),并不意味他們崇敬一件物品,而是崇敬它所代表的意義。我們跪在十字架前親吻它,是對作為我們救贖工具的主的十字架的最高敬意。鑒於十字架與耶穌的獻祭密不可分,我們對神聖的十字架表示敬意,實際上就是在崇敬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申明:’基督啊,我們崇拜你,我們祝福你,因為你用你的十字聖架救贖了世界。

我引用 1908 年《天主教百科全書》中的如下內容:

“公元 787 年,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為了改革弊端和結束聖像破壞論的爭論而召開,一勞永逸地確定了天主教在這一點上的教義和紀律。大公會議規定,信眾應崇敬 “珍貴而有生命力的十字架”,以及基督、聖母和聖徒的肖像或形象。但大公會議指出,我們決不能對這些對象給予 “根據信仰的教導,只屬於神性…… ”的崇拜。

“對肖像的敬意會傳遞給原型;崇拜肖像的人,也就是崇拜肖像所代表的人。因此,我們聖父的教義具有全部效力: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都接受了福音的神聖天主教會的傳統”。869 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八次大公會議重申了這一法令(can. iii)。大公會議明確區分了對十字架的 “敬意”(aspasmos)和 “崇敬”(proscynesis),以及不應該對十字架的 “真正崇拜”(alethine latreia)。聖像破壞論者的偉大對手西奧多-斯圖蒂特(Theodore the Studite)也對 “相對崇拜”(proskynesis schetike)和 “真正崇拜 ”做了非常精確的區分。

“同樣,應該注意的是,對聖像和聖物的崇敬并不是對天主的崇拜,而是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所教導的,是對聖像或聖物的相對崇敬,指的是它所代表的事物。同樣的教義在托斯卡納大公會議第二十五屆會議上也得到了重申。特倫特大公會議第 XXV 次會議重復了完全相同的教義: “崇敬聖像并不是因為人們相信聖像中蘊含着某種神性或力量,因此必須崇敬聖像,也不是因為我們應該向聖像祈求什么,更不是因為我們應該寄托於聖像,就像古代的外邦人把希望寄托於偶像一樣,而是因為對聖像的敬意是指聖像所代表的原型; 因此,通過我們親吻和敬拜的聖像,我們可以崇拜基督,敬仰聖人,因為這些聖像與他們相似。 ”

(譯)

梵二會議公布的文件

梵二會議公布的文件

梵二會議發布了多少份文件?

梵二共發布了三類十六份文件。它們是:

憲章

詔書

聖訓集

聖訓集

聖訓集

宣言

懺悔教育

聖母進殿派

人的尊嚴

法令

Ad Gentes

長老會法令

使徒行傳

全人類的抉擇

完美仁愛

主耶穌基督

統一世界

東方教會

奇跡之間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