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禄在哥林多前書15章31節說’我每天都會死’是什么意思?

保禄在哥林多前書15章31節說’我每天都會死’是什么意思?

格林多前書15章31節說:”弟兄們,我指著我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榮耀,起誓說:我是天天冒死的”。其他聖經版本對最后一個句子的措辭是這樣的:”我天天面對死亡”。”我每天都要面對死亡” 和 “每天我都有死亡的危險!”。

格林多前書第15章是對復活教義的有力辯護。在14節中,保祿寫道:”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然后30-32節說明了保祿和他的同伴們每天都會因為傳講復活的事而面臨死亡和痛苦。如果復活是不真實的,或者是個騙局,那么他們就是在浪費生命。如果他的信息是謊言,為什么要 “天天冒死”呢?

保祿在《羅馬書》8章36節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正如經上所載:『為了你,我們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將我們視作待宰的群羊。』”。(參看聖詠44:22)。在這里,正如在格林多前書15:31中一樣,保祿提到了他和他的同伴們所經受的不斷逼迫。

“我天天冒死”呼應了耶穌對那些想跟隨祂的人的命令。”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 “(路加福音9:23)。猶太拉比提到十字架,對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來說是很震驚的。十字架是羅馬人引入的一種酷刑工具,用來恐嚇那些反對凱撒的人。十字架是一種公開的羞辱,總是代表着死亡。總是如此。所以,當耶穌說,為了跟隨他,我們必須背負十字架,他的意思是,在我們活着之前,必須有東西死去。我們必須對自己、對自己的權利、對自己當家作主的欲望而死。我們必須每天都死。

保祿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每天對自己的死亡。他向厄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表達了這種理解。”只要我完成了我的行程,完成了受自主耶穌叫我給天主恩寵的福音作證的任務,我沒有任何理由,珍惜我的性命。 ” (宗20:24)。這種對自我的死亡,使保祿有能力為了福音的緣故,面對難以想象的苦難和許多逼迫。
當保祿說:”我每天都會死 “時,他提醒教會,每當他走進一個新的會堂,向那些不想聽的人宣講基督時,他都面臨着死亡的可能性(宗17:2-5;18:4)。在格林多后書11:24-28中,保羅列舉了他所面臨的一些威脅死亡的危險,但他卻毫不畏懼。宗徒大事錄14:19-21記載了保祿被用石頭砸死的情景。但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站起來,拂袖而去,到下一個城鎮去傳道。他不懼怕肉體上的死亡,因為他已經將自己 “與基督同釘十字架”(迦拉達書2:20)。

保祿經常寫到死於罪惡(羅馬書6:11),致死肉性(羅馬書8:13;迦拉達書5:24),捨棄自己(迦拉達書2:20)。他活出了他所講的,并惇促各地的信徒效法他,就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格林多前書11:1;4:16)。他能夠為天主的王國影響無數的人,因為他拒絕被世俗的利益分散或消耗。甚至連死亡也不怕,所以他不能受到威脅而不順服耶穌(斐理伯書1:20-23)。

我們也可以說:”我每天冒死”。保祿完全被賣給天主,我們也可以。罪、肉體和這個世界會不斷爭奪我們的注意力,要求我們參與。但當我們每天都冒死的時候,我們就認為自己無法回應那些試探。一個死人沒有個人的議程和權利。他不受罪的試探,因為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死了。”既然你們與基督已同死於世俗的原理,為什麼還如生活在世俗中一樣,受人指點 “(哥羅森書2:20)。

(譯)

基督徒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備 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基督徒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備 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基督要求祂的追隨者死於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隨祂(瑪竇福音16:24)。背起十字架和自我死亡并不是 “舒服”的行為,基督徒應該隨時願意跨出舒適區,進入天主可能安排他們的任何環境。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基督徒的行為本身就會使人進入陌生的領域。基督呼召祂的追隨者不要再追求屬世的財富(瑪竇福音6:19),不要為未來擔憂(路加福音12:22),要為尋求他人的好處而犧牲性地生活(瑪竇福音22:39),這些都與世界的價值觀相悖。這些教導要求基督徒過一種與他們信主前所習慣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把信心放在耶穌基督里為得救,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一大步。我們的本性天生遠離天主(羅馬書3:10-18),我們的自然傾向是以某種方式依靠自己得救:我們認為只要做個好人就可以了,或者認為我們的財富證明了天主的恩惠,或者認為通過做某些行為就可以 “抵消”我們的罪。但這是不夠的。要把自己完全交托給天主,把我們的信心完全放在耶穌基督里來拯救我們,就需要我們否定自己拯救自己的本能(厄弗所書2:8)。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基督徒只要成為基督徒,就得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但我們的日常生活呢?在把自己交給基督之后,我們應該如何走出舒適區呢?這可能意味我們要和以前被我們視為不舒服的人,甚至是威脅我們的人交往——在施舍處幫助無家可歸的人,或者參加監獄的事工。它可能意味在社會上看不起的地方或與社會上看不起的人在一起——在中途之家工作或在骯臟的酒吧里與酗酒者討論基督。它可能意味搬到外國去,或者僅僅是和一群不信教的朋友探討救恩的話題。重點是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自己的不舒服而停止侍奉基督。我們應該願意把自己置身於新的環境中,甚至是不舒服的環境,為的是看到天國進展。

宗徒們為了侍奉天主犧牲了一切(瑪竇福音19:27),他們心甘情願地進入可能被逮捕、被威脅、甚至可能被殺害的境地(宗徒大事錄4:1-3;7:54-60;21:13)。毫無疑問,他們把自己置於正常的生活方式之外,做的事情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舒適區。作為基督徒,我們也應該願意進入根本不舒服的環境,如果這是按照天主所希望的方式服侍天主所需要的。

這并不意味着我們作為基督徒所釆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應該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它的意思是,無論我們的舒適度如何,我們都被呼召去服侍天主,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服侍天主的機會 在我們的常規之“外”而退縮。

我們應該考慮如何通過我們的才能最好地服侍天主,即使最好的服侍天主的方式是在一個新的或令人生畏的環境中。有教導恩賜的人不應該只教導那些她覺得舒服的學生,而忽略了更多 “不受歡迎”的學生。一個有傳福音恩賜的人,不應該僅僅因為在監獄里不舒服,就回避對囚犯說話。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最好地服侍天主,我們必須相信天主會看准事情為我們的益處和祂的計划而得到解決辦法(羅馬書8:28)。

那么,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盡管這可能因人而異地意味着各種各樣的事情。無論我們是出國到不發達的國家做宣教士,還是只是鼓起勇氣與辦公室的同事談論基督,我們都可以有信心,天主不會離開我們,也不會離棄我們。即使我們處在一個新的、不舒服的環境中,祂的恩寵也是足夠的(格林多后書12:9)。

(譯)

耶穌說’讓死人埋葬死人’是什么意思?

耶穌說’讓死人埋葬死人’(路加福音9: 60)是什么意思?

耶穌說 “讓死人埋葬死人”是為了回答一個門徒,他想在把自己交給主之前,在家里呆上一段時間。耶穌說:’你跟隨我吧’。但那人回答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罷!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路加福音9:59-60)。這個人可能是想履行長子埋葬父親的義務,為了獲得遺產而靠近父親,或者是想留在父親的尸體旁長達一年的時間重新埋葬尸骨,這是當時一些猶太人的做法。不管怎么說,耶穌的回答清楚地表明,這個要求涉及到把傳統或門徒自己的願望放在服侍耶穌之前。

但是,耶穌所說的 “死人”是指誰要埋葬自己的死人呢?在這段經文中,”死”字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這顯然是一個矛盾,而且用得非常有效。猶太人經常用死這個詞來表達對一件事的冷漠,或者表達某件事對我們沒有影響。對律法死了(羅馬書7:4),對罪死了(羅馬書6:11),意味着律法和罪對我們沒有影響和控制。我們脫離了它們,表現得好像沒有一樣。

所以世界上的人對基督是死的。他們看不到他的美,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也不願意跟隨他。只有祂的 “羊”才會做這些事(若望福音10:27)。世界上的人就是救主在這里描述的那些(靈性上的)死人,他們應該埋葬(肉體上的)死人。祂說,讓那些對我的工作不感興趣的、”在罪中死了”(厄弗所書2:1)的人去照顧那些死人。你們現在的責任是跟隨我。

雖然聖經和耶穌都很清楚,我們要尊敬父母(厄弗所書6:2),但我們要明白,耶穌是要先來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有了主的直接命令,就會特別如此。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瑪竇都認出了主,并立刻跟從主(瑪竇福音4:18-22;9:9)。那個要埋葬父親的人所要做的事,比任何屬世的考慮都重要,而且,當時,基督選擇要求這個人做出非常特別的犧牲,以表示他對祂的真誠依戀。

至於世界上的人,沒有什么比回應福音更重要。這就需要傳揚福音(羅馬書10:14),所以我們一旦決定跟隨耶穌,傳揚耶穌的福音,就必須拒絕死的、世俗的追求和安逸,做主的工作。耶穌要的是跟隨者,而不是教授,那些靈性活潑的人將成為主手中的工具,呼召別人在基督里獲得新生命。

(譯)

什么叫’籌算費用’(路加福音14: 28)?

什么叫’籌算費用’(路加福音14: 28)?

在路加福音第14章,耶穌提出了作門徒的條件。有很多人跟隨他。每個人都喜歡神跡、醫治和免費的食物。耶穌很酷,是城里的話題,也是最新的時尚。但祂知道他們的心。祂知道他們想要的是祂所做的事的好處,而不是了解祂是誰。他們愛的是祂的恩賜,而不是祂呼召他們的生活。所以祂解釋了成為祂的跟隨者需要什么。
“「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說這個人開始建造,而不能完工。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能否以一萬人,去抵抗那領著兩萬來攻打他的呢?如果不能,就得趁那國王離得尚遠的時候,派遣使節去求和平的條款。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6-33)。

耶穌在這些簡單的例證中說了很多。祂很快就結束了祂提供某種福利計划的想法。雖然永生的恩賜對任何求告的人都是免費的(若望福音3:16),但求告需要轉移所有權(路加福音9:23;迦拉達書5:24)。”計算代價”意味先承認并同意一些條款。在跟隨基督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跟隨自己的傾向。我們不能同時跟隨祂和世界的道路(瑪竇福音7:13-14)。跟隨祂可能意味我們會失去關系、夢想、物質,甚至是我們的生命。
那些僅僅是為了得到什么而跟隨耶穌的人,在遇到困難時不會堅持下去。當天主的方式與我們的方式發生沖突時,我們會感到被我們所買的淺薄的、以我為先的信仰所背叛。如果我們沒有籌算過做祂兒女的代價,我們就會在犧牲的威脅下轉身離去,找別的東西來滿足我們的私欲(參閱馬爾谷福音4:5,16-17)。在耶穌在世傳道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免費的食物停止了,輿論變得很丑陋。歡呼的人群變成了嘲笑的人群。而耶穌事先就知道會發生這種情況。

耶穌在描述做門徒的代價時,以一句令人嘆為觀止的話結束。”你們中間誰不舍棄自己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33)。”放棄”可能意味着我們放棄一些身體上的東西,但更多的時候,它意味着我們在情感上的放手,使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不再占有我們。當我們成為祂的一員時,我們就不能繼續屬於這個世界(若望一書2:15-17)。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因為我們不能同時侍奉天主和錢財(瑪竇福音6:24)。當面對這個選擇時,那個年輕的富翁背對耶穌(路加福音18:18-25)。

假設你得知你在大溪地的一個海灘上得到了一個全額支付費用的公寓,包括機票、汽車、食物和女佣。你可以吹噓你的新生活方式,計划它,并夢想它。但直到你收拾好行李,離開你現在的家,新的生活永遠不會真正屬於你。你不可能同時住在大溪地和你現在的家鄉。許多人對待基督教的態度也是如此。他們喜歡永生、逃離地獄、有耶穌在身邊的想法。但他們不願意離開現在的生活。他們的欲望、生活方式和罪惡的習慣對他們來說太寶貴了。他們的生活可能會表現出象徵性的變化——開始參加教會或放棄重大的罪——但他們想保留其他一切的所有權。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4章中說過有這種心態的人。

我們不能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其他任何善行來贏得救恩(厄弗所書 2:8-9)。但當我們選擇跟隨基督時,我們就釋放了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權。當耶穌控制時,就會產生純潔的生活(若望一書3:4-10;格林多后書5:17)。在耶穌關於撒種者的比喻中,只有讓種子扎根并結出果實的土壤才被稱為 “好”。如果我們要做基督的門徒,就必須先籌算跟隨祂的代價。

(譯)

否定自己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自我否定?

否定自己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自我否定?

耶穌教導說,要成為祂的門徒,也就是祂的追隨者,必須要有自我否定的靈性訓練。”耶穌對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竇福音16:24)。否定自己是基督徒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耶穌呼吁那些希望成為祂的跟隨者的人拒絕人類自然的自私傾向。主自己就是自我否定的典范(若望福音13:1-17)。

《聖經主題詞典》將自我否定定義為:”為了在聖潔和對天主的承諾中成長,願意否定自己的財產或地位”。耶穌在原文中使用的 “否定自己 “一詞,與保祿在《斐理伯書》3:7-8中的措辭意義相近:”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自我否定的目的——把一切屬世的利益都算作 “損失”——是為了在聖潔和順服天主方面更像耶穌。

否定自己包括克服身體頑固的肉體要求,也就是所謂的肉身自我或屬肉身的人,并使它們順服於天主的聖言,這樣你就不會屈服於罪。”凡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已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慾釘在十字架上了。 ” (迦拉達書5: 24)。

對基督徒來說,自我否定意味着放棄自己作為存在的中心(這違背了人類意志的自然傾向),承認耶穌基督是自己新的、真正的中心。它意味着承認舊的自我已經死了,新的生命現在與基督一起藏在天主里面(哥羅森書3:3-5)。

從我們重生為耶穌基督的那一刻起,自我否定就成了我們在地球上余生的日常練習(伯多祿前書4:1-2)。隨着聖聖住在我們里面,我們被推入天主的聖神和肉體的自我之間的沖突。保祿在羅馬書7:14-25中描述了這種持續的斗爭。只有靠着天主的恩從和聖神的能力,我們才能學會否定自我。”的確,天主救眾人的恩寵已經出現,教導我們棄絕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貪慾,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期待所有希望的幸福,和我們偉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穌基督光榮的顯現。”(弟鐸2:11-13)。

通過每天的自我否定和將肉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在基督里的生命就會越來越成長,越來越堅固,越來越發展。基督現在成了我們的生命。Dietrich Bonhoeffer的這些名言幫助我們理解自我否定的意義。”當基督呼喚一個人時,祂要求他前來赴死” 一個耶穌的跟隨者必須准備好死亡,死亡是門徒之路的方向。”20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他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 “(迦拉達書2:20;另見羅馬書6:1-11)。

禁食是耶穌親自實踐的自我否定的紀律之一(瑪竇福音4:1-2)。向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施舍是耶穌鼓勵的一種自我否定的方式(瑪竇福音5:42;路加福音11:41)。在祈禱中守望是另一種舍己為天主服務的方式,正如耶穌所示范的那樣(瑪竇福音14:23;26:41)。同樣,謙虛的生活而不是沉溺於過度的奢華,也是信徒可以進行自我否定的一個領域(瑪竇福音8:20;10:10;弟前2:9)。

也許我們實行自我克制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在我們如何愛和尊重基督里的弟兄姐妹。自我否定是基督徒在教會中相交和服侍的基礎。”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理伯書》2:4-8;另見《瑪竇福音》5:38-48;《馬爾谷福音》10:42-45)

否定自己的意思是先求別人的好處,再為自己着想(格林多前書10:24)。當盧德跟隨納敖米時,她為了她婆婆的利益而實行自我否定(盧德記2:11)。當艾斯德爾冒着生命危險拯救她的子民時,她表現了自我否定(艾斯德爾4:16)。聖經教導我們要為那些在信仰上軟弱的人否定自己(羅馬書14:21;15:1-3;格林多前書8:13;9:23)。當你願意為了基督的緣故,犧牲你的時間、精力、權利、地位、名譽、特權、舒適,甚至你的生命,你就體現了否定自己的意義。”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必獲得性命”(瑪竇福音10:39;另見若望福音12:24-26;格林多后書6:4-5)。

(譯)

耶穌說’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是什么意思?

耶穌說’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是什么意思?(瑪竇福音16:24;馬爾谷福音8:34;路加福音9:23)

讓我們從耶穌沒有指的意思開始。很多人把 “十字架 “理解為他們生活中必須背負的一些負擔:緊張的關系、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身體的疾病。他們帶着自憐的驕傲說:”那是我必須背負的十字架”。這樣的解釋并不是耶穌說 “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時的意思。

當耶穌背着十字架登上加爾各達被釘十字架時,沒有人想到十字架是象徵着要背負的重擔。對第一世紀的人來說,十字架只意味着一件事,也只意味着一件事:用人類所能開發的最痛苦、最屈辱的手段去死。

兩千年后,基督徒將十字架視為贖罪、寬恕、恩寵和愛的珍貴象徵。但在耶穌的時代,十字架只代表折磨人的死亡。因為羅馬人強迫被定罪的罪犯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去受刑的地方,背着十字架就意味着背着自己的刑具,同時還要面對死亡路上的嘲笑。
所以,”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就是為了跟從耶穌而甘願犧牲。這就是所謂的 “死於自我”。這是一種絕對投降的號召。耶穌每次吩咐背十字架之后,都說:”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路加福音9:24-25)。雖然呼喚是艱難的,但回報是無價的。

耶穌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引來眾人。雖然這些群眾常常把他當作默西亞來跟隨,但他們對默西亞到底是誰——以及祂將做什么——的看法是扭曲的。他們認為基督會迎來恢復王國。他們相信祂會把他們從羅馬占領者的壓迫統治中解放出來。甚至基督自己的門徒圈子也認為王國很快就會到來(路加福音19:11)。當耶穌開始教導說他將死在猶太領袖和他們的外邦統治者手中時(路加福音9:22),祂的人氣下降了。許多震驚的跟隨者拒絕了祂。真的,他們不能把他們自己的想法,計划和欲望置之死地,換取祂的。

當生活順利時,跟隨耶穌是很容易的;我們對祂的真正承諾是在磨難中顯露出來的。耶穌向我們保證,磨難會降臨到祂的跟隨者身上(若望福音16:33)。當門徒需要犧牲,而耶穌從不隱瞞這種代價。

在路加福音9:57-62中,有三個人似乎願意跟隨耶穌。當耶穌進一步詢問他們時,他們的承諾充其量只是半心半意。他們沒有計算跟隨他的代價。沒有一個人願意背起他的十字架,把自己的利益釘在上面。
因此,耶穌出現勸阻他們。這與典型的福音介紹是多么的不同啊! 有多少人會響應一個祭壇的號召:”來跟從耶穌,你可能會面臨失去朋友,家庭,名譽,事業,甚至可能是你的生命”?假信主的人數很可能會減少! 這樣的呼召就是耶穌所說的 “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的意思。

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否已經准備好背起你的十字架,請考慮這些問題。
– 如果這意味着你要失去一些最親密的朋友 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如果這意味着與家人疏遠,你是否願意跟隨耶穌?
– 如果這意味着失去你的名譽,你是否願意跟隨耶穌?
– 如果意味着失去工作,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 如果意味着失去生命,你願意跟隨耶穌嗎?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這些后果是現實。但請注意,問題的措辭是:”你願意嗎?” 跟隨耶穌不一定意味着這些事情都會發生在你身上,但你願意背起你的十字架嗎?如果在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一個點,你面臨着一個選擇——耶穌還是今生的安逸——你會選擇哪一個?

對基督的委身意味着每天背起你的十字架,為了基督的事業放棄你的希望、夢想、財產,甚至你的生命。只有當你心甘情願地背起你的十字架,你才能被稱為基督的門徒(路加福音14:27)。這個獎賞是值得的。耶穌用基督內生命的恩賜來追隨祂對自我死亡的召喚(”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竇福音16:25)。
(譯)

當一個基督教領袖放棄信仰并墮落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當一個基督教領袖放棄信仰并墮落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基督教領袖選擇放棄信仰是一個悲劇。我們為這樣的事件感到悲痛,而我們所感受到的悲痛更因這樣的事實而加劇,即墮落通常伴隨着其他令人心碎的消息:離婚、揭露罪的秘密、世俗道德標准的擁抱等等。基督徒領袖放棄信仰的廣泛影響延伸到他本人,他的家庭,他以前的教會,以及整個教會。大多數的叛教者是看不見的,但那些在教會中擁有高知名度(有人會說是 “名人”)地位的人,當他們離開信仰時,就會成為頭條新聞。

教會內有假信徒,甚至在領導崗位上有假信徒,這不是什么新問題。耶穌警告過我們關於假先知的問題(瑪竇福音7:15;24:11)。保祿警告厄弗所的長老們注意從他們自己的同伴中產生的叛徒(宗 20:29-31)。他警告弟茂德屬靈的危險,并舉了一些例子。”為叫你藉此打這場好仗,保持信德和良心純潔;有些人竟擯棄了良心,而在信德上遭了船破之災;其中有依默納約和亞歷山大,我已把他們交給撒殫,為叫他們學習不再褻瀆。”(弟前1:18-20)。若望對叛教者的屬靈狀況提供了深刻的認識。”他們是出於我們中的,但不是屬於我們的,因為,如果是屬於我們的,必存留在我們中;但這是為顯示他們都不是屬於我們。 “(若望一書2:19)。換句話說,背道者并不是 “失去”救恩的人;相反,他們是根本就沒有得救的人。假信徒最終會顯出他們的真面目。稗子與麥子最終是可以區分的。

當教會中我們信任的優秀帶領人倒下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回應?以下是給基督徒的一些建議。

1.審視自己。我們蒙召要謙卑,而不是驕傲。”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要小心,免得跌倒。” (格林多前書10:12)。伯多祿認為他自己對基督的承諾比其他門徒更堅定,他也這樣告訴耶穌。”即便眾人都要跌倒,我卻不然” (馬爾谷福音14: 29). 但伯多祿卻有另一種想法,他并不像他自己所想的那樣堅強(30節)。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認真對待自己與天主的關系狀況。”你們該考查考查自己,是否仍站在信德上,你們要考驗考驗自己!難道你們自己認不出耶穌基督就在你們內嗎?若不然,你們就是經不起考驗的” (格林多后書13:5)。我們是否真的在信仰中,還是只是口口聲聲說要跟隨基督?

2.為叛教者禱告。一個人決定 “離棄”信仰,應該讓我們心碎。為他或她祈禱,讓他或她能在真理中認識主。為叛教者勢力范圍內的每一個人祈禱:家庭成員、教會成員和其他與叛教者關系密切的人,他們肯定會被這個消息摧毀。
3.仰望耶穌。只有祂才是我們信仰的作者和終結者(希伯來書12:2)。現在,可能是某位神父或暢銷書作家占據了頭條新聞。明天,可能是別人。但我們的焦點應該是耶穌。祂永不改變(希伯來書13:8)。祂的愛、祂的純潔和祂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我們心中的頭條應該永遠以基督和祂完美的工作為特色。

4. 請記住,福音不受易犯錯誤的人的行為的影響。叛教者離開信仰的決定并不能說明耶穌是誰或聖經的真理。但它確實說明了很多關於叛教者的事情。拉上窗簾不會使太陽消失,某人選擇拒絕真理也不會改變真理。福音依然沒有被玷污:悔改和相信基督的死和復活,會導致聖神超自然地把一個人從魔鬼的孩子變成天主的孩子。

5.尋找真正的基督跟隨者每天所做的善事。人們很容易沉浸在新聞中關於基督教領袖的負面報道中。但教會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做着美好的事情。引用GARBC全國代表Mike Hess的話說:”想想天主在過去一周是如何使用祂的教會的。全世界忠心的神父都站在那里,毫不羞愧地宣揚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消息。忠心的仆人在假期聖經學校期間犧牲性地服侍教會的孩子。也有一些人耐心地聆聽,并與那些正在經曆難以言喻的苦難和痛苦的人一起祈禱。鄰居們被邀請到家中,在那里,基督徒們慷慨的款待體現了基督的愛。孤兒被收養。愛和恢復性的教會管教導致甜蜜的悔改和和解。地方教會派出團隊到世界各地進行短期宣教旅行。通過富有同情心的聖經輔導,為掙扎中的婚姻注入了新的希望,這種輔導尋求幫助而不是嚴厲地譴責。浪子回家了。新信徒在信徒的洗禮中公開了他們的信仰,認同了福音。也許最重要的是,許多人已經對基督產生了拯救的信心”(摘自GARBC網站評論,2019年1月8日採訪)。這些事情都沒有引起國家的注意。也許他們應該注意。

6.穿上天主的全副軍裝。我們所處的這場屬靈的爭戰是真實的,我們的敵人是活躍的,正在尋找他可以吞噬的對象(伯前5:8)。我們的仇敵很活躍,正在尋找他可以吞吃的人(伯前5:8)。但天主已經給了我們保護(厄弗所書6:10-18),我們最好穿上。

7. 與你教會中的信徒保持聯系。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資產,就是可以勸勉、鼓勵和造就我們的信徒。我們可以互相追究責任,幫助防范罪的微妙侵蝕。”弟兄們!你們要小心,免得你們中有人起背信的惡心,背離生活的天主;反之,只要還有「今天」在,你們要天天互相勸勉,免得你們有人因罪惡的誘惑而硬了心”(希伯來書3:12-13)。鼓勵是一劑藥,有助於對付罪的毒害和屬靈的剛硬。每天都要開一劑。

教義很重要,每天與天主坦誠同行也很重要。願主保護我們所有人不至於墮落和玷污祂的名。
(譯)

怎樣才能發現虛假的皈依?

怎樣才能發現虛假的皈依?

皈依就是 “重生” 。在信主的那一刻,信主的人充滿聖神,開始了遠離罪惡的旅程,開始敬拜和侍奉主。”假皈依 “就是根本沒有信主。虛假的皈依可能看起來像一個真正的、由聖靈引起的皈依,但事實并非如此。虛假信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經曆假信主的人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其他時候,他/她有故意的欺騙。并非每一個自稱已經信主的人事實上都已經信主了。

就像那些受過識別假幣訓練的人對真幣非常熟悉一樣,為了發現假的改變信仰的人,有必要首先知道真正的基督徒的行為是什么樣子的。我們通過學習和深入了解天主的聖言來做到這一點。我們從瑪竇福音13:24-30 “莠子的比喻 “中了解到,撒旦把自己的兒女和天主的兒女混在一起,欺騙教會,常常使信徒難以辨別真假。我們對聖經越熟悉,就越容易從假信徒中辨別出真基督徒。

真正的基督徒是 “重生 “的(若望福音3:3),受聖神控制;他們不再受罪惡本性的控制(羅馬書8:9)。事實上,重生的基督徒有基督的聖神住在他們的心里(迦拉達書4:6),他們成為新受造的人。”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 (格林多后書5:17)。當一個人接受基督時,他的屬靈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真正的信主者確實會表現出真正基督徒的特徵。例如,真正的基督徒會明白每天遵守天主聖言的重要性,它不僅告訴我們如何從我們的罪中得救,而且還告訴我們如何裝備自己來侍奉天主,如何獲得人生的真正成功(弟后3:17;雅1:25)。真正的基督徒會在光中行走,順從天主的命令,因為 ” 天主的愛在他內纔得以圓滿”在那些順從祂聖言的人身上(若望一書2:5)。

基督徒要靠聖神生活,以免滿足罪惡本性的欲望,”因為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迦拉達書5:17)。這世界的事情,”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出於世界。”(若望一書2:16),在真信徒的生命中不再有據點。事實上,”凡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已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慾釘在十字架了。”(迦拉達書5:24)。我們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那為我們而死的人而活,犧牲了我們的欲望和野心,代之以基督的。誠然,我們在基督徒的道路上永遠不會完全得勝(若望一書1:8);然而,基督徒不會重復從事犯罪行為,因為 “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存留在他內,他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天主生的。 “(若望一書3:9)。而這種新的本性表現出聖神所產生的正義的習慣性特徵(迦拉達書5:22-23)。

在瑪竇福音7:13-14中,基督告訴他的跟隨者,通往永生的道路是狹窄的,”只有少數人找到”。而那條有寬門的寬路則是通往毀滅的,我們看到 “許多人 “會走這條路。而許多自稱信主的基督徒,永遠不會離開那條有世俗誘惑的寬闊道路。他們渴望過一種輕松的基督教生活,對他們沒有什么要求,然而,當 “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瑪竇福音13:21)。此外,他們几乎沒有結出什么果實,如果有的話。然而,我們知道,對基督的真正信仰會深刻地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并會使我們為天主的榮耀結出許多果實。最終,果實是檢驗真正救贖的標准,這包括聖潔(羅馬書6:22)、基督徒品格(迦拉達書5:22-23)、善行(哥歌羅森書1:10)、贏得他人歸向基督(羅馬書1:13)、分享我們所擁有的(羅馬書15:25-28;希伯來書13:16)和贊美神(希伯來書13:15)。正如基督所說:”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瑪竇福音7:16,18)。

真正悔改的罪人只相信基督,并且一直在尋求變得越來越像基督。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應該表現出真正基督徒的特徵:正確的教義,對天主聖言的順服,以及愛。他們應該毫不羞愧地努力傳播福音的好消息,就像我們被呼召去做的那樣(瑪竇福音28:19-20),因為他們深知在這個日益世俗化的時代,他們可能會被許多人嘲笑和譏諷。雖然假基督徒有時可能會欺騙我們,但他們肯定無法欺騙天主,因為在所有的受造物中,沒有任何東西在天主的眼前隱藏。一切都被揭開,赤露在祂的眼前,我們必須向祂交代(希伯來書4:13)。在時代的末尾,祂的天使將把真基督徒和假基督徒分開。

(譯)

我怎樣才能克服信仰危機?

我怎樣才能克服信仰危機?

“信仰危機 “一詞通常是指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法再侍奉天主或跟隨基督的時候。經曆信仰危機的人,會被引誘遠離他或她所信仰的一切。當我們覺得自己面臨信仰危機時,我們應該問自己一些問題。

1. 我的信仰是什么?”信仰 “這個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有些人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的信仰有多深、多靈。但是,信仰只有在它的對象上才是好的。你可以對一座橋有信仰,但如果那座橋是由腐朽的木頭搭建的,而且是由一群四年級的學生建造的,那么過橋是不明智的。所以,屬靈的信仰只有在它的基礎上才是好的。

當我們所信仰的東西讓我們失望時,我們會有所謂的 “信仰危機”。但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 “信仰 “只是對我們所發明的神的一種錯誤的信任。我們對天主的信任——或者說對我們永遠不會經曆某類麻煩的觀念的信任嗎?主是我們信仰的對象——或者是一個讓我們失望的朋友或家人?如果我們把信心放在耶穌基督的人格和工作以外的任何東西上,我們就一定會失望(若望福音3:36)。

2.是什么原因導致信仰危機?通常情況下,信仰危機是悲劇的結果。親人的死亡,屬靈導師的背叛,關系的破裂,或者其他一些破壞性的損失,都會使我們懷疑天主是否在關注我們。有時,在一連串情感打擊的最后,我們發現自己處於危機點。找出是什么讓我們到了那里,更好地了解我們失望的本質,知道真正的傷痛在哪里,是一件好事。

3.我認為我應該得到什么,沒有得到什么?大多數信仰危機的根源是這樣一個事實:有些事情應該以一種方式發生,而它卻以另一種方式發生。當我們在生活中帶着很多 “應該 “的時候,我們就會讓自己陷入失望的境地。比如,”我應該在那次考試中得到A”。”我為他做了這么多事,他應該愛我。” “天主應該治好我的孩子。” 在這些聲明的核心是不言而喻的假設,我們知道的比天主更多。我們決定了 “應該 “發生的事情,而天主欠我們的是使現實符合我們的期望。

大多數與天主同行了很長時間的基督徒都至少經曆過一次信仰危機。當依則貝爾威脅要殺他時,厄利亞就經曆了這樣的危機。在逃命的過程中,厄利亞 說:我”來到一棵杜松樹下,坐下求死說:「上主啊!現在已經夠了!收去我的性命罷!因為我並不如我的祖先好。」 (王上19:4)。這是一個敬虔的人在抑郁症中掙扎,開始失去了他為什么要侍奉天主的異象。

托澤爾寫道:在一個人受到深深傷害之前,天主是否能給他很大的祝福是值得懷疑的。有時,我們會以信仰危機來回應這種傷害。但在我們看來像是結束的東西,往往是我們生命中新篇章的開始。信仰危機有時是必要的,它可以打破我們對天主的幼稚幻想,發現祂的真實面目。

信心危機會讓我們到了絕望的地步,以至於我們願意按照天主的方式去做事情,不管付出什么代價。要克服信仰危機,我們必須完全降服於天主對我們的計划。給天主說明我們的生活應該如何發展,當祂不按照我們的說明做時,最終就會遭遇信仰危機。我們可能會在 “靈魂的黑夜 “中發現,我們并沒有給予祂所要求的全心全意的奉獻(馬爾谷福音12:29-30)。

為了克服信仰危機,我們必須對生活中的任何罪進行懺悔。悔改是通向自由的門路,所以撒旦和我們的肉體在斗爭。在我們的掙扎中,我們常常會做一切事情,但不悔改。我們會哭泣、抱怨、卑躬屈膝、譴責自己——但天主不要求這些。耶穌警告厄弗所的教會,即使他們還在保持外表,但他們的心已經對祂冷淡了。”所以你該回想你是從那裡跌下的,你該悔改,行先前所行的事:若你不悔改,我就要臨於你,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默示录2:5)。

在克服信仰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主面前袒露心扉,倾吐灵魂,重新向主对我们生命的旨意投降(迦拉达书2:20)。我们必须丢掉我们心中所立的偶像,废除我们心中所想的任何世俗的想法(格林多后书10:5)。然后,我们凭着信心,求得可以重新成为我们的果实
: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拉达书5:22-23)。

聖詠作者面临着可能导致他们信仰危机的生活事件(詠10:1-11;13:1-4;22:1-18)。他们写下了那些时光,并不惧怕向天主坦诚他们的情感挣扎。在克服属灵危机的过程中,无论当下是否有 “感觉”,我们都可以将这篇诗篇向主祈祷。”上主,請俯聽我,憐憫我;上主,求你前來助佑我。你把我的哀痛,給我變成了舞蹈,脫去了我的苦衣給我披上喜樂;为此,我的心靈歌頌你,永不止息;上主,我的天主,我要永遠稱謝你! “(詠30:11-13)。

(譯)

為什么有那么多假基督徒?

為什么有那么多假基督徒?

基督徒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通過信仰,接受并完全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若望福音3:16;宗16:31;厄弗所書2:8-9)。在基督徒的心里住着基督的聖神(厄弗所書3:17;格林多前書6:19;羅馬書8:11)。現在,”誰若沒有基督的聖神,誰就不屬於基督。”(羅馬書8:9),那么這個人,就不是基督徒。因此,”假基督徒 “這個詞是個誤區。你要么是基督徒,要么不是基督徒;一個人要么與天主同在,要么與天主為敵(瑪竇福音12:30)。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肯定是一個合理的問題。而這很可能是由於一些基督徒的行為造成的;然而,也很可能是由於許多自以為是基督徒或自稱是基督徒,但卻不是基督徒的行為造成的。許多人認為自己是真正的基督徒而不是基督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錯誤的教導當然是原因之一。當教會回避教導正確的教義時,最終的結果將是信友們不知道天主聖言的真理。當真理不在他們里面的時候,他們怎么能與聖神保持一致呢?

另外,有些人認為,僅憑他們念祈禱文或響應 “祭壇號召 “就可能使他們成為基督徒。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宗教傳統,如在嬰兒時期受洗,為他們確保了在天堂的位置,或者僅憑他們丰富的善行就使他們在天主面前有了良好的地位。當然,有些人認為單單參加教會就能保證得救。問題是,許多自稱是基督徒的人根本就不是基督徒。然而,他們仍然沾沾自喜地相信,他們的靈魂一切都好。可悲的是,許多人會一生都相信自己是基督徒,只是有一天聽到了耶穌基督的這些話。”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罷!”。(瑪竇福音7:23)。
聖經明確的教導是,當一個人得救后,他的生命一定會改變,因為他是 “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林多后書5:17)。一個真正重生的基督徒會努力過一種天主所喜悅的生活,為基督帶來榮耀和尊貴(伯多祿前書1:15-16;4:1-4)。真正得救的信心確實會在信徒的生活中產生行為或 “果實”(雅各伯書2:17,26)。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中沒有愛的行為,當然需要仔細的自我檢討。保祿宗徒指示格林多的人要做的就是這件事:”你們該考查考查自己,是否仍站在信德上,你們要考驗考驗自己!難道你們自己認不出耶穌基督就在你們內嗎?若不然,你們就是經不起考驗的。 你們該考查考查自己,是否仍站在信德上,你們要考驗考驗自己!難道你們自己認不出耶穌基督就在你們內嗎?若不然,你們就是經不起考驗的。” (格林多后書13:5)。事實上,任何信仰,如果不能帶來改變的生活和良好的行為,都是虛假的。

現在,盡管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確實反映了基督在他們心中的存在,但我們知道我們并不完美。基督徒確實會犯罪,若望宗徒清楚地表明,如果我們不這么想,我們就是自欺欺人(若望一書1:8)。當基督徒真的犯罪時,有些人急於利用他們的 “失誤 “來進一步詆毀真正的信徒身體。這就是為什么保祿告誡得撒洛尼的教會,要節制哪怕是邪惡的表象(得撒洛尼前書5:22),要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好叫你們在外人前來往時有光釆,不仰仗任何人”(得撒洛尼前書4:12)。
然而,基督徒不會做的是從事重復或習慣性的罪(若望一書3:6)。故意和習慣性犯罪的人只是證明他不認識基督,因此不能住在祂里面,即使他可能在宗教的大傘下生活,因此被許多人認為是基督徒。

隨着信徒在信仰上的成熟,他們會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真基督徒本性的證據,比如他們對天主的愛、對罪的悔改、與世界的分離、靈性的成長和順服的生活。正如保祿告訴羅馬人的那樣,真正的天主的兒女已經脫離了罪,成為天主的奴仆,其結果就是永生(羅馬書6:22)。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