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賢士的故事
在《瑪竇福音》第二章中,我們讀到了關於賢士的事件。對他們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們是智者,他們看到天上有一顆星。這段聖經有什么道理嗎?
神學家們仍在爭論這個問題,是否有三個賢士。從這個故事中要記住的是,默西亞是為兩個人而來,一個是由牧羊人代表的猶太人,另一個是由不知名的智者代表的非猶太人(外邦人)。
(譯)
三位賢士的故事
在《瑪竇福音》第二章中,我們讀到了關於賢士的事件。對他們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們是智者,他們看到天上有一顆星。這段聖經有什么道理嗎?
神學家們仍在爭論這個問題,是否有三個賢士。從這個故事中要記住的是,默西亞是為兩個人而來,一個是由牧羊人代表的猶太人,另一個是由不知名的智者代表的非猶太人(外邦人)。
(譯)
MADONNA
MADONNA代表什么?
代表”圣母”。MADONNA是一个意大利词,意思是 “我的女士”。这个词的用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圣母”相当于法语中的 “Notre Dame “或英语中的 “Our Lady”。这是一个有助于强调玛利亚和那些尊敬她的人之间关系的术语。
传统上,”圣母”这个词被用于玛利亚抱着婴儿耶稣的形象。它最初只用于意大利艺术。现在它被用于所有文化中的玛利亚艺术。
(譯)
例外的撒謊
我聽說,關於一個人什么時候可以撒謊,有一些例外情況。你能向我解釋一下嗎?
關於這個問題,《天主教教理》指出:
第2488條:傳播真理的權利並非無條件的。每人應該使自己的生活與弟兄友愛的福音誡命相符合。 這在實際情況中要求評估,是否適宜把真情披露給詢問的人。
第2489條:遇到任何要求提供資訊或傳播的情況時,應以愛德與對真理的尊重為答覆的原則。別人的好處與安全、私生活的尊重與公益,都是足夠的理由,對不宜公開的事保持緘默,或使用謹慎的言詞。為避免壞榜樣,經常需要更嚴格的謹慎。任何人都沒責任給沒有權利知道 的人揭露真相。
第2490條:和好聖事的秘密是神聖的,在任何藉口下都不得洩露。「聖事的秘密 是不可侵犯的;所以聽告解者不得以言語,或其他任何方式,或藉任何理由揭發告解人」。
第2491條:職業秘密,如政治家、軍人、醫生、律師等所持有者,或在保証守秘密的情況下所委託的事,應當予以遵守,除非在特殊情況中,保 守秘密將會給託付者、受託付者,或第三者造成極重的傷害,而且只有公開真相才可避免。為別人有害的私人訊息,雖不是在守秘密的保証下所託付的,沒有重大及相稱的理由,亦不得予以公開。
第2492條:每人都應對他人的私生活有合理的保留。傳播負責人在公益的要求,與私人權利的尊重之間,應保持合理的平衡。對投身政治及公共活動者之私生活的資訊干預,如果侵犯了他們的隱私與自由,是可譴責的。
簡單地說,在不提及 “懺悔聖事 “或 “職業秘密 “的情況下,當說出真相可能危及一個人的生命時,一個人的反應應該反映出共同利益和對有關個人的尊重。如果幫派成員問你一個人的下落,如果你回答了真相,這個人就會被殺死,你有權不透露這個信息。你也沒有義務向無權知道真相的人透露真相。
(譯)
撒谎
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一个人是否被允许说谎话?
不管是什么原因,撒谎都是不对的,因为撒谎本身就是坏事。即使是出于好意,基督徒也决不允许做一件本身就是坏事的事情。撒谎对正义、慈善和信任等美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关于说谎的问题,《天主教教理》指出:
第2483条: 謊言是對真理最直接的冒犯。謊言是說話或行事違背真理,使人陷入錯誤。謊言傷害人對真理及對近人的關係,也侵害人與其言語對天主的基本關係。
第2484条: 謊言的嚴重性,依照其所歪曲的真理本身、環境狀況、撒謊者的意圖,以及受害者所受損害的程度而衡量。撒謊本身只構成輕微的罪, 但若嚴重侵害正義與愛德,則變成大罪。
第2485条:謊言本身是應受譴責的,因為是對言語的褻瀆,而言語的作用是要把已知的真理通傳給人。刻意藉違背真理的言詞,引人陷入錯誤, 在正義與愛德上構成過失。如果欺騙的意圖,使那些受騙的人,有危險造成悲慘結局,則負罪更大。
第2486条:謊言(原來就是傷害誠實之德),是對他人的一種真正暴力。它打擊人的認知能力,而這正是一切判斷和決定的先決條件。謊言含有使人意見不合的胚芽,及由此不合而產生的一切壞事。謊言為整個社會是一種不幸;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撕裂社會組織的關係。
第2487条:即使犯錯者已被寬恕,關於正義與真理所犯的一切錯誤,仍有補償的責任。如果不可能公開地賠補,應該私下來作;如果對受害人無法直接賠補,應該以愛德的名義,給予道義上的補償。這項賠償的責任也涉及侵犯他人名譽的罪過。這種賠償,是道義的,有時是物質的,應該按照所造成的損害來衡量。賠償是良心上的責任。
(譯)
“愛罪人,恨罪惡”
我在聖經中找不到 “愛罪人,恨罪惡 “的表述。你能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嗎?
“愛罪人,恨罪惡”這句話不是出自聖經。它起源於聖奧斯定的第211封信(約424年),其中包含了Cum dilectione hominum et odio vitiorum這句話,大致翻譯為 “以對人類的愛和對罪的恨”。這句話后來更著名的是 “愛罪人,恨罪額”或 “恨罪額,不恨罪人”(后一種形式出現在莫漢達斯-甘地的1929年自傳中)。
(譯)
所謂「私下」的啟示
天主教教理解釋說:
第67條: 在過去的世代中,曾有一些所謂「私下」的啟示,其中有些曾被教會當局所承認。然而它們並不屬於信仰的寶庫。它們的任務並非「改善」或「補 充」基督決定性的啟示,而是在某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協助人們更圓滿地去履行基督的啟示。在教會訓導當局的指引下,信友們的意識應能辨認及接納,在這些私下的啟示中,那些是基督或聖人向教會所作的真正呼籲。 基督徒信仰不能接納那些企圖超越或修正基督所完成的啟示的所謂「啟示」,例如:某些非基督宗教和若干近代教派即奠基於此類「啟示」。 (《天主教教理》第67條)。
維基百科的解釋如下:
“內部講話是包括羅馬天主教會在內的各種宗教所使用的一個神秘概念。據報道,在內部通話中,一個人從外部的精神來源獲得一組(通常是聽覺)的想法、思想或想象力。在祈禱時,最常報告的是內部異語。內部通話是一種私人啟示的形式,但與幽靈或宗教異象不同,因為在內部通話期間沒有超自然的實體被報告為存在。
“在內部通話中,一些人報告說很快就收到了大量的信息。如何確定這句話是來自另一個來源還是來自這個人的思想本身,往往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在兩個例子中,梵蒂岡的阿維拉的聖德肋撒和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的傳記都提到了她們的內部異象,盡管德肋撒修女經常喜歡對它們保持沉默。”
“內部異象有時會導致重大的新宗教運動。例如,羅馬天主教神父Stefano Gobbi於1972年5月8日在法蒂瑪聖母院報告的內部異象,導致了1972年10月聖母運動的形成。
(譯)
生前遺囑
生前預囑 “也被稱為”醫療指示”或 “醫療聲明”,在你還活着的時候生效。它與誰得到你的財產、誰是你的個人代表或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無關。
生前預囑是一份書面指示(文件),說明如果你不能為自己說話,身患絕症或永久失去意識,無論是由於疾病、受傷還是年老,你希望如何對待。
我認為 “生前預囑”贊同安樂死是不正確的嗎?
眾所周知,”生前預囑”是自殺和/或安樂死的工具。
這是指一個人可以在他的”生前預囑”中表明,如果他失去意識或處於逗號狀態,他不希望使用喂食管作為醫療手段。任何寫下這種”生前預囑”的人實際上是在自殺。拔掉喂食管的人實際上是在實施安樂死。自殺和安樂死兩者都受到天主教會的譴責。
天主教信仰不贊 “生前預囑”,即告知醫務人員,如果他們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見,并患有無法治愈的絕症,就不要在他們身上進行特殊的保命程序。
梵蒂岡是否曾就”生前預囑”的問題發表過意見?
是的,在2004年4月初。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有義務為昏迷的人提供喂食管。他宣稱,為植物狀態的病人提供喂食管和水合劑是 “道德上的義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一步宣布,拔掉喂食管被稱為 “不作為的安樂死”。
教宗若望-保祿的講話肯定了教會和天主教衛生部門對人的尊嚴不可侵犯的持久承諾,無論其身體或醫療狀況如何,并提醒醫學界有責任永遠不要拋棄病人或死亡者。
最后,應該補充的是,不是由一個人或几個人決定一個人何時應該死亡。只有天主,生命的賜予者,才有權利結束某人在地球上的旅程。
(譯)
聖言禮儀
根據美國主教團的說法,”聖言禮儀 “是:
大部分 “聖言禮儀”是由經文讀物組成的。在星期天和莊嚴的日子里,有三段經文讀物。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第一篇讀經來自《舊約》,第二篇讀經來自《新約》中的一封信。在復活節期間,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講述了教會最早的故事。最后一次讀經總是取自四本福音書中的一本。
在聖言禮儀中,教會從天主的聖言桌上喂養天主的子民(參見Sacrosanctum Concilium, no. 51)。聖經是天主的聖言,是在聖神的啟示下寫的。在經文中,天主對我們說話,引導我們走上救贖之路。
在讀經之間要唱答辯聖詠。聖詠幫助我們沉思天主的聖言。
聖言禮儀的高潮是宣讀福音。因為福音講述了基督的生活、事奉和講道,所以它得到了几個特別的榮譽和敬意。聚集在一起的人們站着聽福音,并以贊美的口氣來介紹福音。除了封齋期,這種贊美是 “阿肋路亞”,來自希伯來語,意思是 “贊美主!” 一位執事(如果沒有執事在場,則由神父)宣讀福音。
讀完經文后,主祭人講道。在講道中,傳道人着重於經文或禮儀中的一些其他經文,從中汲取教訓,以幫助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更忠實於基督的召喚,在聖潔中成長。
在許多彌撒中,講道之后會有信仰宣誓,即尼西亞信經或宗徒信經。尼西亞信經》是第四世紀的信仰聲明,而《宗徒信經》則是羅馬教會古老的洗禮信條。如果洗禮的承諾是根據基於宗徒信經的公式來更新的,這就代替了信經。
聖言禮儀以普世禱文結束,普世禱文也叫信徒禱文。聚會的人代表教會、世界和他們自己向天主祈禱,把他們的需要托付給忠實而慈愛的天主。
[來源:http://www.usccb.org/prayer-and-worship/the-mass/order-of-mass/liturgy-of-the-word/]
你可以在這里找到第二個解釋
用簡單的英語來說,”聖言禮儀 “就是。
– 讀經一
– 回答聖詠
– 讀經二(在星期日和莊嚴的場合)
– 福音前朗誦
– 福音
– 講道
– 信仰宣誓(主日、莊嚴日和特殊場合)
– 普世祈禱
(譯)
聖體禮儀的意義
根據美國主教會議,”聖體禮儀”是指:
聖體祈禱
聖體祈禱是聖體禮儀的核心。在這個祈禱中,主祭人以基督的身份行事,作為祂的身體–教會的頭。他不僅收集了面包和酒,還收集了我們的生活內容,并將它們與基督的完美犧牲結合起來,將它們獻給天主聖父。
介紹性的對話,確定了這一祈禱是受洗者的祈禱,是在他主面前進行的,并以感恩為中心。在這段對話之后,主祭人開始序言。
聖體祈禱文明確指出,這些祈禱不是獻給基督,而是獻給天主聖父。這是由基督獻給天父的崇拜,就像在祂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時刻一樣,但現在是通過神父以基督的身份來獻的,而且也是由所有受洗者獻的,他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即教會。這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在彌撒中的行動。
神父以第一人稱復數提出聖體祈禱,例如:”因此,主啊,我們謙卑地懇求你……” 這個 “我們 “表示所有參加聖體慶典的受洗者都與基督聯合獻祭,并與祂聯合祈禱聖體禱文。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是單單獻上基督;我們被召喚獻上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我們個人為成長得更像基督所做的努力,以及我們作為一個信徒團體為傳播天主聖言和為天主的子民服務所做的努力,通過神父的手與基督聯合獻給天主聖父。最美妙的是,盡管我們的奉獻本身是不完美的,但與基督的奉獻一起,就成為對天主聖父完美的贊美和感謝。
聖體禮
聖體禮是在聖體祈禱之后進行的,引導信徒們到聖體桌前。
該儀式以天主經開始。當門徒問及如何祈禱時,耶穌將這一祈禱教給了他們(參見瑪6:9-13,路11:2-4)。在這個祈禱中,人們一起為天主的國度的到來祈禱,并請求天主提供我們的需要,寬恕我們的罪過,并把我們帶到天堂的歡樂中。
接下來是和平儀式。主祭人祈求基督的和平將充滿我們的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世界。為了表示希望,人們向周圍的人伸出和平的手。
在分餅禮中,主祭人在人們唱 “天主的羔羊 “時掰開聖餅。施洗若翰宣稱耶穌是 “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掰面餅的動作讓人想起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的動作,當時祂在把面餅分給門徒前先掰了面餅。聖體儀式最早的名稱之一就是掰餅(路24:35;宗2:42,46)。
在領受聖體之前,主祭人和集會者承認他們不配接受如此偉大的禮物。主祭人先領聖體,然后眾人上前。
接受聖體的人應該准備好接受如此大的禮物。他們在接受聖體前應禁食(藥物除外)至少一小時,并且不應意識到自己犯了嚴重的罪。
因為在聖體桌上的分享是基督身體合一的標志,所以只有與天主教會有共融的人才能領受聖體。邀請在場的其他人接受聖體,意味不存在的合一。那些不領聖體的人仍然參與這個儀式,為與基督和彼此之間的合一而祈禱。
人們走到祭壇前,恭恭敬敬地鞠躬,接受聖餐。人們可以用舌頭或手來接受基督的聖體。神父或其他送聖體者將聖體獻給每個人,說:”基督的身體”。接受的人回應說:”阿門”,這是一個希伯來語,意思是 “就這樣吧”(《天主教教理》第2856條)。
當人們接受聖體時,聖體頌歌被唱起。統一的聲音呼應了聖體帶來的統一性。大家也可以花一些時間默默地祈禱感恩。
聖體儀式以領聖體后的祈禱結束,祈禱中要求領聖體的好處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活躍。
[來源:http://www.usccb.org/prayer-and-worship/the-mass/order-of-mass/liturgy-of-the-eucharist/index.cfm]
用簡單的英語來說,”聖體儀式 “就是:
– 獻上禮物和准備祭壇
– 為祭品祈禱
– 聖體祈禱
– 前言
– 聖、聖、聖
– 祈禱的前半部分,包括祝聖
– 信仰的奧秘
– 祈禱告的后半部分,以頌歌結束
– 天主經
– 和平的標志
– 天主的羔羊
– 聖體
– 領聖后的祈禱
(譯)
禮儀年
天主教會的 “禮儀年 “是什么意思?
禮儀年是一個時間結搆,教會在此結搆中慶祝基督的神聖奧秘。”從道成肉身、誕生到升天、五旬節,以及在喜樂的盼望中等待主的來臨”。換句話說,禮儀年,也被稱為教會年,由禮儀季節的周期組成,它決定了什么時候慶祝節日,包括慶祝聖人的節日,以及以年度為周期或以數年為周期閱讀聖經的哪些部分。
禮儀日曆從每年11月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開始,一直到基督君王瞻禮。
彌撒中讀聖經,遵循一個主日周期和一個工作日周期。禮儀日曆以三年為周期,每年由字母A、B和C代表。
在A年的周期中,瑪竇福音是用於讀經的主要福音書。在B年,馬爾谷福音是主要的福音書。在C年,路加福音是主要的福音書。若望福音在每一年的特定周日宣讀。
在普通時間的工作日,有一個兩年的周期,編號為I和II。第一年在奇數年宣講,如2011年、2013年、2015年。第二年在偶數年宣讀,如2012、2014、2016。
應該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在3年內每天都參加彌撒,在3個周期的所有讀經活動中都在場,那么在這段時間內,大部分的《聖經》都會被讀給他。
在禮儀日曆的每個周期中,你會發現六個季節。
(1)將臨期。
(2)聖誕節。
(3) 封齋期。
(4) 紀念日。
(5) 復活節。
(6) 普通時間。
在一年中,除了主日崇敬外,教會還慶祝莊嚴日、節日和紀念日,可以在一周中的任何一天舉行。這些活動在一年中發生,以紀念特殊事件或受到天主教會高度敬重的人。
整個教會都必須遵循經批准的世界禮儀日曆。萬國曆源於梵蒂岡的禮儀部。它包含了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每月指南。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