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的說謊

例外的說謊

聽說什么時候也有例外能說謊。能給我解釋一下嗎?

關於這個問題,天主教教理規定:

# 2488 “傳播真理的權利並非無條件的。每人應該使自己的生活與弟兄友愛的福音誡命相符合。

這在實際情況中要求評估,是否適宜把真情披露給詢問的人。”

# 2489 “遇到任何要求提供資訊或傳播的情況時,應以愛德與對真理的尊重為答覆的原則。別人的好處與安全、私生活的尊重與公益,都是足夠的理由,對不宜公開的事保持緘默,或使用謹慎的言詞。為避免壞榜樣,經常需要更嚴格的謹慎。任何人都沒責任給沒有權利知道的人揭露真相。”

# 2490 “和好聖事的秘密是神聖的,在任何藉口下都不得洩露。「聖事的秘密是不可侵犯的;所以聽告解者不得以言語,或其他任何方式,或藉任何理由揭發告解人」。”

# 2491 “職業秘密,如政治家、軍人、醫生、律師等所持有者,或在保証守秘密的情況下所委託的事,應當予以遵守,除非在特殊情況中,保守秘密將會給託付者、受託付者,或第三者造成極重的傷害,而且只有公開真相才可避免。為別人有害的私人訊息,雖不是在守秘密的保証下所託付的,沒有重大及相稱的理由,亦不得予以公開。”

# 2492 “每人都應對他人的私生活有合理的保留。傳播負責人在公益的要求,與私人權利的尊重之間,應保持合理的平衡。對投身政治及公共活動者之私生活的資訊干預,如果侵犯了他們的隱私與自由,是可譴責的。”

簡單地說,在沒有提及“告解聖事”或“專業秘密”的情況下,當說出真相會危及一個人的生命時,一個人的反應應該反映出對有關個人的共同利益和尊重。如果黑幫成員問你一個人的下落,如果你回答了真相,他會被殺,你有權隱瞞這些信息。你也不一定要向沒有權利知道真相的人透露真相。

(譯)

有很好理由可以說謊嗎?

有很好理由可以說謊嗎?

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一個人是否被允許說謊?

不管是什么原因,說謊永遠都是不對的,因為謊言本身就是壞事。即使是出於好意,基督徒也不被允許做一件本身就是壞事的事。說謊嚴重損害了正義、愛德和信任的美德。

關於說謊,天主教教理說:

# 2483 “謊言是對真理最直接的冒犯。謊言是說話或行事違背真理,使人陷入錯誤。謊言傷害人對真理及對近人的關係,也侵害人與其言語對天主的基本關係。”

# 2484 “謊言的嚴重性,依照其所歪曲的真理本身、環境狀況、撒謊者的意圖,以及受害者所受損害的程度而衡量。撒謊本身只構成輕微的罪,但若嚴重侵害正義與愛德,則變成大罪。”

# 2485 “謊言本身是應受譴責的,因為是對言語的褻瀆,而言語的作用是要把已知的真理通傳給人。刻意藉違背真理的言詞,引人陷入錯誤,在正義與愛德上構成過失。如果欺騙的意圖,使那些受騙的人,有危險造成悲慘結局,則負罪更大。”

2486 “謊言(原來就是傷害誠實之德),是對他人的一種真正暴力。它打擊人的認知能力,而這正是一切判斷和決定的先決條件。謊言含有使人意見不合的胚芽,及由此不合而產生的一切壞事。謊言為整個社會是一種不幸;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撕裂社會組織的關係。”

# 2487 “即使犯錯者已被寬恕,關於正義與真理所犯的一切錯誤,仍有補償的責任。如果不可能公開地賠補,應該私下來作;如果對受害人無法直接賠補,應該以愛德的名義,給予道義上的補償。這項賠償的責任也涉及侵犯他人名譽的罪過。這種賠償,是道義的,有時是物質的,應該按照所造成的損害來衡量。賠償是良心上的責任。”

(譯)

“愛罪人,恨罪。”

愛罪人,恨罪。”

在聖經中找不到這樣的表達:

愛罪人,恨罪。”這句話并非出自聖經。它來源於聖奧古斯丁的第211號信。其中包含了“對人類的愛和對罪惡的憎恨”這一短語。這句話以“愛罪人卻恨罪”或“恨罪而不很罪人”而聞名(后者出現在甘地1929年的自傳中)。

(譯)

言語

言語

言語”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

言語是一種私人啟示的形式,類似於特異景象,但不被看到,而是內心聽到或接收到的言語。與所有關於私人啟示的主張一樣,決定任何承認或意義之前,確定言語的真實性是很重要的。

天主教教理解釋說,

在過去的世代中,曾有一些所謂「私下」的啟示,其中有些曾被教會當局所承認。然而它們並不屬於信仰的寶庫。它們的任務並非「改善」或「補充」基督決定性的啟示,而是在某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協助人們更圓滿地去履行基督的啟示。在教會訓導當局的指引下,信友們的意識應能辨認及接納,在這些私下的啟示中,那些是基督或聖人向教會所作的真正呼籲。”

基督徒信仰不能接納那些企圖超越或修正基督所完成的啟示的所謂「啟示」,例如:某些非基督宗教和若干近代教派即奠基於此類「啟示」。”(天主教教理第67)

維基百科解釋如下:

內心言語是各種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所使用的神秘概念。據報道,在內心言語中,一個人從外部精神來源接收到一組(通常是聽覺的)看法、想法或想象。內心言語最常報道的是在祈禱過程中。內心言語是私人啟示的一種形式,但與特異景象或宗教想象不同,因為在內心言語中沒有報導存在任何超自然實體。

在內心言語中,有些人很快收到大量信息。確定這言語實際上是來自另一來源還是人的思想本身,往往是爭議的主題。“

在兩個例子中,梵蒂岡在阿維拉聖德勒撒和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的傳記都提到了他們的內心言語,盡管德肋撒修女往往傾向於對它們保持私密。耶穌和聖母的一些景象被梵蒂岡歸類為想象,而不是言語

內心言語有時會導致重大的新的宗教運動。例如,羅馬天主教神父斯特凡諾戈比神父於197258日在法蒂瑪聖母大殿中報告的內心言語導致197210月成立了神父的聖母運動。

(譯)

生前預囑

生前預囑

(注:本網頁旨在教育讀者關於天主教會有關生前預囑的教導。如需更多資料,請與您當地的神父聯系。)

什么是“生前預囑”?

生前預囑”,也被稱為“醫學指令”或“醫療聲明”(預先聲明病危時希望釆取何種措施的預囑),在你還活着的時候生效。這與誰獲得你的財產,誰是你的個人代表或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無關。

生前預囑”是一份書面說明(文件),說明如果你不能為自己說話、生病或永遠失去知覺,無論是由於疾病、受傷還是老年,你都希望得到怎樣的治療。

相信“生前預囑”支持安樂死是否不正確?

眾所周知,“生前預囑”是自殺和/或安樂死的工具,意思是一個人可以在他的“生前預囑”中表明,如果失去知覺,他不願把喂養管用作醫療手段。任何寫這樣“生前預囑”的人,實際上都是自殺。移除喂食管的人實際上實施了安樂死。自殺和安樂死都受到天主教會的譴責。

天主教信徒不贊成“生前預囑”,即告知醫務人員,如果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并且患有絕症,不要為他們的身體提供特別的保存生命程序。

梵蒂岡曾否就“生前預囑”一事發言?

是的,20044月初。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指出,有義務為昏迷患者提供喂食管。他宣稱,對於處於植物狀態的病人來說,喂食管和水化是“道義上的義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一步宣布,除去喂食管被稱為“因疏忽而造成的安樂死”。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講話肯定了教會和天主教衛生部對人的不可侵犯的尊嚴的堅定承諾,無論他們的身體或健康狀況如何,要提醒醫藥業永遠不拋棄對病人或臨終者的責任。

總之,不應由一個或多個人決定一個人或多人何時死亡。只有天主,生命的施與者,才有權結束某人在地球上的旅程。

(譯)

聖道禮儀

聖道禮儀

美國主教會議說:

聖道禮儀的大部份是由聖經中的經文組成的。在星期日和大瞻禮日,有三篇讀經。大多數年份,第一篇讀經來自舊約,第二篇讀經來自新約書信之一。在復活節期間,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初期了教會的故事。最后一篇讀經總是摘自四本福音中的一本。

在聖道禮儀中,教會用天主聖言孜養祂的子民。聖經是天主的話語,是在聖神的啟示下寫成的。在聖經中,天主對我們說話,帶領我們走上救恩之路。

讀經之間的答唱聖詠幫助我們默想天主的聖言,

聖道禮儀的最高潮是讀福音。因為福音講述基督的生活、傳教和講道,它受到一些特殊的榮耀和尊敬的福音前歡呼。聚集的信眾站起來聆聽福音,并以歡呼的方式贊揚福音。除了“封齋期”,這個贊揚方式是“亞肋路亞”,源自希伯來語,意思是“贊美主!”執事(或者,如果沒有執事在場,神父)讀福音。

經讀后是講道。在講道中,講道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聖經經文或其他來自禮儀的經文,從中吸取教訓,幫助我們過更好的生活,更忠實於基督的號召,使我們在聖潔中成長。

在許多彌撒中,講道后進行信仰宣誓,無論是尼西信經或宗徒信經。尼西信經是信仰聲明,可以追溯到四世紀,而宗徒信經是羅馬教會古老的授洗信經。如果領洗禮的承諾要更新,基於宗徒信經的模式取代信經。

聖道禮儀以“信友禱詞”結束,也被稱為“信徒的祈禱”。聚集的信眾代表教會、世界和他們自己,向天主祈求,把他們的需要托付給信實和慈愛的天主。

這里有第二種簡單的解釋,

在英語中“聖道禮儀”是:

第一篇讀經

答唱聖詠

第二篇讀經(星期日和大瞻禮)

福音前歡呼

福音

講道

信仰宣誓(星期日、大瞻禮和特殊場合)

信友禱詞

(譯)

聖祭禮儀

聖祭禮儀

聖祭禮儀”的意思是什么?

根據美國主教大會,“聖祭禮儀”是:

感恩經

感恩經是聖體禮儀的核心。在這祈禱中,主祭者以基督作為他身體(教會)的領袖。他不僅聚集面包和酒,還聚集我們生命中的物質,并將它們與基督完美的祭品結合起來,將它們獻給天主聖父。

對話,確定這祈禱是受洗和受神職者的祈禱,是獻給臨在的天主,并以感恩為中心。在這段對話之后,主祭者開始頌謝詞。

感恩經清楚表明,這些祈禱不是獻給基督,而是獻給天主聖父。這是基督對聖父的敬拜,就像他的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時刻一樣,但現在是通過在基督面前行事的神父獻上的,也是由所有受洗的人奉獻的,他們都是基督身體(教會)的一部分。這是基督的身體(彌撒中的教會)的行動。

神父以第一人稱復數念感恩經,例如,“因此,主啊,我們謙卑地懇求ni你…”。這“我們”的意思是,所有受洗的在場的人在舉行聖祭中與基督結合獻上祭品,并與祂一起念感恩經。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單單奉獻基督;我們被召奉獻我們自己,我們的生命,我們個人的努力,使我們成長更像基督,我們作為信徒團體所作的努力,是為了傳播天主的聖言,為天主的子民服務,并通過神父的手,與基督結合獻給天主。最奇妙的是,雖然我們的祭品本身并不完美,但與基督的祭品結合,就成了對天主聖父的完美贊美和感恩。

領聖體禮

領聖體禮在感恩經之后,帶領信徒走向祭台。儀式從主禱文(天主經)開始。當門徒問耶穌如何祈禱時,耶穌教他們祈禱。(參考瑪69-13,路112-4)。在這祈禱文中,人們齊聲祈禱,祈求天主的來降臨,求天主賜給我們的需要,赦免我們的罪,帶領我們得享天上的喜樂。

平安禮緊隨其后。主祭者祈求基督的平安充滿我們的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世界。作為希望的象徵,人們向周圍的人發出了和平的手勢。

在“擘餅禮”中,當主祭者擘開神聖面餅時,人們唱“天主的羔羊”,洗者若翰宣稱耶穌為“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129)。擘開面餅的行為使人想起耶穌在“最后晚餐”中的行為,當時祂先把面包擘開然后給了祂的門徒。舉行聖體聖事最早的名稱之一是擘開面包(2435;宗24246)

在領聖體之前,主祭者和參與者承認他們不配領受如此偉大的恩典。主祭者首先領聖體,然后人們來領。

那些領聖體的人應該准備領受如此偉大的恩典。在領聖體之前,他們應該禁食至少一個小時(藥品除外),并且應該意識到沒有犯嚴重的罪。

因為在祭台前分享是基督聖身結合的象徵,只有那些與天主教會融合的人才能領聖體。邀請別人領聖體,意味着不存在的結合。那些不領聖體的人仍然通過祈禱與耶穌基督和彼此團結來參與這個儀式。

人們走近祭壇,敬畏地鞠躬,領受聖體。他們可以在舌頭上或手上得到基督的聖體。神父或其他送聖體者為每個人送聖體,說:“基督的聖體”,領受者回應說:“阿門”,希伯來語的意思是『願這一切得以實現』。(天主教教理 #2856)。

當人們領聖體時,唱聖體歌。結合聲音呼應聖體帶來的結合。所有的人也可花一些時間在感恩的默禱中。

聖體禮儀以領聖體后經的祈禱結束,它要求聖體的恩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活躍。

簡言之,“聖體禮儀”是:

准備祭台及奉獻禮品

獻禮經

頌謝詞

歡呼歌“聖、聖、聖”

呼求聖神禱詞/祝聖禱詞

成聖體聖血經文

信德的奧跡

紀念禱詞,奉獻,各項代禱和聖三頌

天主經

互祝平安禮

擘餅,餅酒混合和羔羊頌

領聖體

領聖體后經

(譯)

禮儀用的黑色

禮儀用的黑色

在天主教會里,黑色仍然是禮儀的顏色嗎?已經好几年沒見過它了。

黑色代表哀悼和悲傷,被推荐用於追思已亡瞻禮和為死者彌撒(安魂彌撒),除了受過洗由於年齡理由的兒童。

在美國,許多神父不喜歡使用黑色。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已經好几年沒見過了。盡管如此,黑色仍然是一種有效的禮儀顏色。(譯)

彌撒禮儀祭披使用藍色?

彌撒禮儀祭披使用藍色

藍色是禮儀的顏色嗎?如果沒有,可以用紫色代替嗎?

不允許用藍色代替紫色作為禮儀顏色。

引用“美國天主教大會”的“神聖崇拜委員會”第六章的話說:

#346。“至於祭披的顏色,應保留傳統的用法:即在復活節和聖誕節期間,在彌撒中使用白色;也用於除了祂的受難日以外的慶日、聖母瑪利亞、聖天使和非致命聖人的慶日,也用於慶祝諸聖瞻禮(111日)和施洗聖若翰誕辰(624日);聖若望宗徒瞻禮(1227日)、聖伯多祿聖座(222日)和聖保祿歸化(125日)。

紅色用於主受難的聖枝主日和耶穌受難日、聖神降臨日、宗徒和新約作者節日以及致命聖人徒的慶日。

綠色用於常年期彌撒。

紫色在降臨期和封齋期中使用。它也可以用於為亡者的彌撒。

除紫色外,在美國教區的殯葬儀式和其他為亡者的彌撒上也可以穿白色或黑色的祭披。

玫瑰色可以在習俗中使用,如有的話,可在喜樂星期日(基督將臨期的第三個星期日)和Laetare星期日(封齋的第四個星期日)。

在更莊重的日子里,可以使用節日的祭披,即更珍貴的,即使不是當天的顏色。

在美國的教區里,金色或銀色的祭披可以在更莊嚴的場合穿。

#347號。“禮儀彌撒以其適當的顏色、白色或節日的顏色來舉行;另一方面,為各種需要而舉行的彌撒,則用適合日期或季節的顏色,如果具有懺悔性質,則用紫色,例如,第31號(戰爭或沖突時期),第33號(飢荒時期),或第38號(寬恕罪人);。還願彌撒用以適合彌撒本身的顏色,甚至用以適合當天或季節的顏色。“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