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德

義德

什麼是”義德”?

總的來說,義德允許我們給予天主和我們的近人應該有的,從而維護天主和其他人的權利。

根據天主教教理第1807條: “義德是倫理的德行,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對天主,義德又稱為「虔敬的德行」(virtue of religion)。 對人,義德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在人際關係中的和諧, 因而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有義德的人經常在聖經中被提及,他們思念正直習以為常,對待近人公正不偏。「不可袒護窮人, 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肋 19:15)。「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僕,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主子」(哥 4:1)。”

根据聖經関于義德,耶穌對他們說:「那麼,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路20:25)
(譯)

望德

望德

天主教會對望德的教導是什麽?

根據天主教教理:
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望德我們期盼天國和永生,視之為我們的幸福;我們所信靠的是基督的許諾,所依賴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而是聖神恩寵的助佑。「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希 10:23)。「這聖神是天主藉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豐富地傾注在我們身上的,好使我們因祂的恩寵成義,本著希望成為永生的繼承人」(鐸 3:6‐7)。(天主教教理第1817條)

望德是回應人對幸福的嚮往,這嚮往是天主放置在人心內的;望德接受那激發人行動的各種希望,並予以淨化,使之導向天國;望德保護人不致陷於敗興;望德在無依無靠中給予支持;望德使期待永福的人心花怒放。望德的熱情奔放預防自私,導向愛德的幸福。(天主教教理第1818條)

基督徒的望德重振並滿全選民的希望。這希望始於亞巴郎,並以亞巴郎的希望為典型,亞巴郎在依撒格身上蒙受天主很多的許諾,並因祭獻獨子的試探得到淨化。「他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羅 4:18)。(天主教教理第1819條)

基督徒的望德自耶穌傳道之初,即在宣告真福之時,就開始展開。真福引起我們對天鄉的盼望,一如嚮往新的預許之地;真福為耶穌的門徒指出到達天鄉之路,他們須經歷各種試探。但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功績和苦難,天主在望德中保護我們,「望德不叫人蒙羞」(羅 5:5)。望德是「靈魂的鐵錨」,既穩妥又堅固,「深深地拋入了……作 前驅的耶穌已為我們進入了的那帳幔的內部」(希 6:19‐20)。望德也 是一種武器,在爭取救恩的戰鬥之中保護我們:「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得前 5:8)。即使在試探中,望德也帶給我們喜樂:「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羅 12:12)。望德在祈禱中得以表達並獲得滋養,尤其在主禱文(天主經)中,「我們的天父」是望德教我們想望的一切的綱要。 (天主教教理第1820條)
因此,我們可以期盼天主對那些愛衪,並承行衪旨意者,所應許的天上的光榮。在任何情況下,每一個人應依賴天主的恩寵,期盼「恆心到底」和獲得天上的喜樂,作為天主對那些因基督的恩寵所完成的善功,所給予的永遠賞報。在望德中,教會祈求「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 2:4)。教會渴望在天上的光榮中,與其淨配基督結合為一: 聖女大德蘭,《靈魂向天主的呼喊》:希望吧!我的靈魂啊,希望吧!你不知那日子和那時間。你要悉心注意,一切會很快地過去,雖然你的不耐把確實的認為可疑,把短促的當作長久。請想一想,你越戰鬥,越能對你天主証實你的愛,有一天你就越能與你的「至愛」,生活在幸福中,在欣喜若狂中,永無盡期。(天主教教理第1821條)
(譯)

勇德

勇德

什麼是”勇德”?
總之,勇德是我們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情況下,做善事和正確的美德。
天主教教理第1808條: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勇德堅定人的主意,在倫理生活中力拒誘惑,克服困難。勇德使人能夠克勝恐懼,視死如歸,冒險犯難,甘受迫害。勇德能夠使人為了維護正義的事,甘願放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上主是我的勇力與歌詠」(詠 118:14)。「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 16:33)。
関于勇德聖經裏耶穌說:“我給你們講了這一切,是要你們在我內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16:33)
(譯)

愛德

愛德

天主教會關於愛德的教導是什麽?
根據天主教教理:
“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愛德我們為了天主自身,愛祂在萬有之上, 又為愛天主的緣故,愛人如己。”(天主教教理第1822條)
“耶穌把愛德作為新的誡命。耶穌愛那屬於祂的人,「愛他們到底」(若 13:1),藉此顯示祂由父所領受的愛。門徒們藉彼此相愛,效法他們由耶穌所領受的愛。因此,耶穌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 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若 15:9)。又說:「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 15:12)。”(天主教教理第1823條)
“愛德是聖神的效果及法律的滿全,愛德遵守天主和祂的基督的命 令:「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 內」 (若 15:9‐10)。”(天主教教理第1824條)
“當我們還是「仇敵」的時候,基督為愛我們而死(羅 5:10)。主要求我們如同祂一樣去愛人,甚至愛仇人,把最疏遠的人視為近人,愛孩童和窮人,如同祂一樣。聖保祿宗徒繪出了一張無與倫比的愛德素描:「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 13:4‐7)。”(天主教教理第1825條)
“聖保祿宗徒又說:「若沒有愛德,我甚麼也不算……」。所有蒙受的特恩、所作的服務、甚至所有的德行……「我若沒有愛德,為我毫無益處」(格前 13:1‐4)。愛德超越所有德行。愛德在超性的德行中佔著首位:「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 」(格前 13:13)。”(天主教教理第1826條)
“所有德行的操練都由愛德激發和啟迪。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 3: 14);愛德是諸德的模式;愛德連接諸德,安排它們的順序;愛德是基督信徒修德的泉源和終點。愛德確保和淨化我們愛的能力。愛德提昇人的愛到達天主之愛那超性的完美境界。”(天主教教理第1827條)
“實踐由愛德所激發的倫理生活,使基督徒享有天主子女的靈性自由。在天主台前,他不再像一個滿懷恐懼的奴隸,也不再像一個為賺薪酬的傭工,但像一個兒子,只為還愛「首先愛了我們」的那一 位 (若一 4:19): 聖巴西略‧凱撒里亞,《細談會規》:或者為了怕受懲罰,我們躲避罪惡, 這是一種奴隸的心態。或者我們為酬報所引誘,這時我們形同商賈。最後, 或者為了善的本身,為了愛那給我們出命者,我們服從命令……,這時我們有的是子女的心態。”(天主教教理第1828條)
“愛德的果實是喜樂、平安和憐憫;愛德要求樂善好施和弟兄般的規勸;愛德是一腔善意,激發互相關懷,保持大公無私及慷慨大方; 愛德是友誼和共融:聖奧思定,《致巴特人論若望書信》:我們所有事功的完成是愛,愛是目標; 為了得到愛,我們奔馳,為了嚮往愛,我們奔馳;一旦抵達,就在愛中安息。”(天主教教理第1829條)
(譯)

神父發表一個聲明,”觀點是我自己的。”

神父發表一個聲明,”觀點是我自己的。”

最近在Facebook上看到一個天主教神父的敘述,他在他的個人資料中說:”觀點是我自己的。我注意到他的一些評論不太天主教。
首先,應該提到,教會法典第1338條2項規定:
“不得褫奪聖秩權;惟得禁止行使此權或某些行為;不得褫奪學位。”

“Privation”是指”失去或缺乏通常存在的品質或屬性。換句話說,神父是終身的神父。聖秩永遠不能從他身上奪走,只有他的行為符合天主教神父的特權才能代表教會。這種懲罰的適當規範術語是”解除聖職”。它也被稱為”使还俗”或”強迫还俗”。這些術語意味該神父在餘生中不得行使聖職。
話雖如此,只要一個神父沒有被開除,他不能表達他個人的觀點,特別是如果這些意見有違天主教會的教義。這樣做,他將羞辱公眾,他的觀點可能被認為是天主教會教義的一部分。

「因著堅振聖 事,他們 [受過洗的人]與教會更完善地連結起來,又因受到聖神特別力量的充實,更責無旁貸地以言以行,去宣揚並維護信仰,作基督真實的見証人」。(天主教教理第1285條)
換句話說,作為天主教徒,不僅神父不能表達他們個人的觀點,這是違反天主教會的教義,而且任何人,無論是哥倫布騎士,政治家或平信徒作為一個天主教徒講話。通過聖神的恩寵,你被稱為”以文字和行為傳播和捍衛信仰”,為天主的光榮。此規定沒有例外,除非您已被開除並聲明為異端。然後你可以說你想要的所有的蠢話。
(譯)

惡習(也稱為罪宗)

惡習(也稱為罪宗)

什麼是惡習?
“罪造成犯罪的傾向。若重複同樣行為,就滋生惡習。結果造成邪惡的傾向,蒙蔽良心,腐蝕具體鑑別善與惡的能力。因此罪過有繁殖和加強的傾向,但是不能根除道德的意識。”(天主教教理第1865條)
“各種惡習能夠針對其所違反的德行來排列,或各自歸屬於為首的罪宗,這就是基督徒歷來隨從聖若望加祥和聖大額我略畫分的罪宗。 稱之為宗,因為是其他罪過和其他惡習的製造者。” (天主教教理第1866條)
罪宗就是驕傲、慳吝、嫉妒、忿怒、迷色、貪饕、懶惰。
有多少惡習?
有7個惡習。
這7個惡習是什麼?
它們是,
驕傲 – (同義字傲慢),
慳吝 – (同義字貪心),
嫉妒 – (同義字妒羡他人所有),
憤怒 – (同義字生氣),
迷色 – (同義字不道德),
貪饕 – (同義字缺乏自我控制),
懶惰 – (同義字到懶惰)。

哪些美德與惡習相反?
它們在下面:
驕傲與謙卑相反,
慳吝與慷慨大方相反,
嫉妒與愛德相反,
憤怒與溫順相反,
迷色與貞潔相反,
貪饕與節制相反,
懶惰與不屈不挠的精神相反。
(譯)

Viaticum 臨終聖體

Viaticum 臨終聖體

什麼是臨終聖體?
“viaticum”一詞是拉丁語,用於”提供途經”,“通過”或”旅程”。天主教會的聖體被視為理想的精神食糧,可以加強垂死的人從這個世界到死後生命的旅程。
在天主教會中,”Viaticuma”一詞用於管理聖體(共融),無論是否給病人傅油,因此對即將死亡的人是最後儀式的一部分。
天主教傳統將聖體給予垂死者,確保他們不是獨自死去。而是與承諾永生的基督一起死去。對於作為Viaticum的共融,聖體以通常的形式給予,並加上了”願主耶穌基督保護你,帶領你走向永生。”
(譯)

天主教徒使用偉哥

天主教徒使用偉哥

天主教男子可以服用偉哥嗎?
首先,天主教已婚男子被允許服用偉哥。婚外性行為被認為是罪惡的。”婚外性行為常構成一個重罪,並被排除於聖事共融之外。”(天主教教理第2390條)
偉哥是一種藥物,幫助已婚男子克服病理狀況,它阻止他們與他們的配偶從事夫妻行為。已婚男子服用藥物,協助他履行作為已婚配偶的義務,是否是錯誤的?不,不是。
(譯)

前庭

前庭

天主教堂的前庭是什麼?
前庭是通向更大的空間(如大廳、入口大廳、通道等)的前廳或小門廳,用於等待、保留較大的空間視圖、減少熱量損失、提供外衣空間等。這個詞適用于自古以來的現代和歷史建築結構。在現代建築中,前廳通常是指外門旁邊的一個小房間,並將其與建築內部相連。在古羅馬建築中,前廳是指房子內部和街道之間的部分封閉區域。
前庭,也稱為門廊,是一個大廳,在教堂的外立面前,從五世紀發現在東方和西方。

前庭的目的,至少在西歐,不是為懺悔者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是消除外面的噪音。
在一些教堂中,幼兒的父母在彌撒(或其他禮儀服務)期間,有時使用前庭,當他們的孩子在禮儀期間發出噪音,以至於它擾亂了信眾。前庭和教堂主要部分之間的門的作用是減少可能哭泣的孩子發出的噪音。
在天主教教堂,前庭可以相當寬敞,這取決於建築的大小。它可以為書籍或摺頁冊架、佈告欄、聖水池提供空間,以及通知,如在信徒參加神聖儀式或在聖體前從事私人奉獻之前或之後,向他們提供資訊。

(譯)

伏洛尼加擦耶穌的臉

伏洛尼加擦耶穌的臉

在苦路第六処,伏洛尼加擦耶穌的臉。這從何而來?在《聖經》中,找不到任何關於它的提法。

聖經沒有提及伏洛尼加擦耶穌的臉。這件事起源于中世紀的文本,提供了伏洛尼加的細節,她用她的面紗擦耶穌的臉,在祂走向死亡的加爾瓦略時。因此,面紗上印有耶穌的聖容。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