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释義 救世主 Savious

名詞释義
救世主 Savious

我們主的一個頭銜,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祂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人贖罪,從而為罪人贏得恩寵的幫助。 只有祂補足人的罪過,我們才能得救。 “除祂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 (宗4:12)”

(譯)

名詞释義 救贖

名詞释義
救贖

拯救,買下,或贖回,就好像付款使一個人從束縛中獲得自由。救贖意指耶穌基督的贖罪和使人脫離罪惡。耶穌的贖罪救贖全人類脫離屬世的死亡。對祂有信心並悔改的人也能經由祂的贖罪被救贖脫離屬靈的死亡。

以聖經語言,從困境和其他邪惡轉變為自由和安全的狀態。 由於罪是最大的惡,聖經使用這個詞主要是在救贖和解脫罪及其后果的意義上。 在聖保祿的書信中,“救恩”通常表示從最后的憤怒中解脫出來,這與“和解”不同,后者表示從現在的憤怒中解脫出來。

(譯及摘自網絡)

名詞释義 萬福童貞瑪利亞玫瑰經

名詞释義
萬福童貞瑪利亞玫瑰經

一種祈禱,由15端聖母經組成,用念珠念,每端之前念一遍天主經,十遍聖母經,隨后一遍聖三光榮誦,念經期間,頭腦默想或沉思我們的主生活死亡和復活的主要奧跡。這是真正的玫瑰經,有時被稱為聖多明我玫瑰經,因為它的起源傳統上被歸因於那個聖人。通常一次念五端。玫瑰經是最流行的非禮儀祈禱。它被許多教宗發放大赦。念珠應該由正式授權的神父祝聖。教宗良十三世設立了玫瑰月(10月),並在1833年給聖母連禱文增加了”玫瑰經之后”的祈禱。

玫瑰經的奧蹟
歡喜五端(於星期一及六誦唸)
光明五端(於星期四誦唸)
痛苦五端(於星期二及五誦唸)
榮福五端(於星期三及主日誦唸)

(編譯)

名詞释義 聖髑 Relics

名詞释義
聖髑 Relics

與聖人有関的物體。它可能是聖人身體的全部或部分,或者聖人接觸過的東西,例如一件衣服。這些物品受到教會的贊許(特倫特會議,SeeXXV),因為,雖然從使徒時代起,教會的所有成員都被視為 “聖人”,那些奉行英雄美德或為信仰而死并被教會尊為特別神聖的人,值得信徒尊敬。这是特别尊重他们的遗骸和効法他们的美德。因此,他們的遺物被莊嚴地安放在祭壇上,在遊行中攜帶,並用來獲得治療和其他好處。

(譯)

名詞释義 煉獄 purgatory

名詞释義
煉獄 purgatory

煉獄;煉所:是那些死在天主恩寵中卻仍有些瑕疵的人,補贖罪罰、煉淨罪汙的暫時受罰之過程(所),是一種進入天堂過程中被煉淨的體驗。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免除或減輕煉獄的罪罰(加下十二45)
在教會語言中,那些在恩寵狀態下死去的靈魂,并非完全没有可原諒的罪,或由于他们的过犯而尚未完全付清的状态。

它不是善良和美德的積極成長狀態,而是一種受痛苦影響的净化狀態。在佛羅倫薩會議界定並在特倫特會議重複的天主教教義是:

(1) 有煉獄;(2)在那裡的靈魂可以得到信徒們的祈禱,特別是祭壇祭獻的幫助(特倫特,塞斯XXV)。雖然聖經沒有明確提及煉獄,但以煉獄為前提,並且足夠清楚地提到它,例如,瑪加伯下12; 瑪5;12;格前 3; 婓2; 伯前 3。煉獄是傳統所牢固確立的,並得到教會對亡者受難一貫信念的印證。
主要的懲罰是被剝奪幸福的愿景。除此之外,還有額外的懲罰,根據西方教會的共同信念,煉獄裏是真正的火。他們確信他們的得救,並得到良好的確認,因此不能再犯罪。

因為他們完全愛天主,所以他們忍辱負重. 許多神學家認為,這種對天主的愛和對祂神聖意志的順從,大大減輕和舒緩煉獄深重的痛苦。在早期的教會中,一些異端否認存在煉獄。在中世紀,卡卡裡、沃爾登塞和胡斯斯都拒絕了它,在16世紀,路德和加爾文及其追隨者也這樣做了。

因此,新教徒普遍拒絕。希臘人對此有一個模糊和不確定的概念。對煉獄的信仰會促進虔誠。它使人遠離罪惡,產生懺悔的精神,給他機會給亡者施捨,喚醒對未來生活有益的思想。

(譯)

名詞释義 基督再臨 Parousia

名詞释義
基督再臨 Parousia

基督的來臨,或拯救的存在,將標誌救贖歷史的完成和天主國度在世界末日達到完美。

在新約中,它意味基督的第二次降臨。主要福音文本是:瑪 10:21-4, 16:27;谷 9:38 及路 9:26; 瑪24:25 ,還有谷13 和路 21:5-33的類似章節。我們的主關於第二次來臨的說法與下面提到建立王國和耶路撒冷的毁灭的說法相聯係,這發生在公元70年,以及祂有意离开祂的追随者,不知道祂再次來臨的時間,導致實現關於祂的預言的時間模糊和困難。早期的基督徒生活在希望和期望我們的主的到來中,那可能不會拖延太久。

(譯)

名詞释義 護慰者 Paraclete

名詞释義
護慰者 Paraclete

(宣導者或安慰者),聖神的稱謂。基督承諾要給宗徒”另一位護慰者” (若14:16),這樣他們就不會在祂離開時成為凄凉的孤兒。基督是第一個宣導者或安慰者,祂繼續在天堂給我們支持(若14)。聖神是教會的宣導者,祂與人一起懇求天主的事業,使教會遠離錯誤,並通過聖言和聖體使靈魂聖化。在地球上产生一切恩典效果的超自然力量,由聖神支配,儘管這工作實際上屬於至聖三位一體。

(譯)

名詞释義 默西亞

名詞释義
默西亞

希伯來語,意思是 “受傅者”。希臘文翻譯是基督,由此詞而來的 “基督”。希伯來語譯為 “默西亞”。在以色列,君王和祭司一樣,都是受傅者;而未來的君王,將成為他的子民和世界的救主,被稱為 “受傅者”。這個詞在《聖經》中被應用到未來的救世主(詠2:),在講到耶和華的敵人和 “他的基督 “的陰謀時,被稱為 “受傅者”。它在后來的猶太人著作中也有使用;而新約聖經顯示,在我們主的時代,它是當時經常使用的。

(譯)

默西亞(受傅者)是希伯來語 Mashiah一名的譯音,拉丁文譯音作默西亞(Messia)。此名是出於動詞 Mashah,意思是「塗抹」(耶22:14)、「用油擦」(依21:5)、「以油抹身」(亞6:6)等。思高譯本將此動詞普通譯作「傅」,被動式則譯作「受傅」,有些地方也譯作「敷」(創31:13)。默西亞就原文來說,只是「傅」動詞的過去分詞,故此按字面是「受傅者」(詠2:2)。依照舊約,受傅的人有司祭(肋4:3)、君王(達9:25),甚至還有異教的君王如居魯士(依45:1上主……對他的受傅者……)、列位宗祖(詠105)等。可是就全部的啟示來講,以上所述各種名詞的重要意義,是指「默西亞」,即「基督」,那位要來的神秘人物。「默西亞」這名字希臘文意譯作 Christos 「基督」或「基利斯督」,而常指吾主耶穌基督。除了若1:42; 4:25外,代替「默西亞」常用基督,原來基督是 Chrio 動詞的過去分詞,後來漸漸成了一個固有名詞。

古時,用傅油禮祝聖或指定被選的人,為能善盡君王、司祭或先知的責任,故此「傅油」。 Mashah 此動詞,按借意講,有指定、任命、選命等意。誠然,為任命耶穌為人類的拯救者,沒有用甚麼外表的禮儀,但根據聖伯多祿的講論:「天主……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宗10:38; 見希1:9)。在希伯來原文,舊約中為指示未來的拯救者,使用「默西亞」一名的地方不多,最著名的是詠2:2; 撒上2:10; 參閱詠45:8; 依61:1; 達9:25, 26等處。為指明默西亞引用的其他名稱主要的是:(a)「厄瑪奴耳」(依7:14; 8:8);(b)「上主的僕人」(依42; 49; 50; 52:13; 53:12);(c)「苗芽」(耶23:5; 33:15; 匝3:8; 6:12; 依4:2);(d)「嫩枝」;(e)「幼芽」(依11:1);(f)「牧人、牧者、善牧」(匝11章; 則34章; 37:24; 參閱依9:6);(g)「基石、石頭、角石」(依28:16; 詠118:22);(h)「君王」(詠2:6; 45:2);(i)「人子」(達7:13)。

舊約中默西亞的期望和觀念
在耶穌誕生前後,猶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亞,具有好幾樣面目,最普遍、也最吸引人心的似乎是君王,強而有力的君王,可獲勝利,能驅逐眾敵而建立達味王國的一位君王(見撒羅滿聖詠集17等)。由於這位君王應是達味的後裔,所以眾人也稱之為「達味之子」(瑪12:23; 21:9; 22:42)。默西亞的另一面目乃是先知,無疑,這觀念是本於申18:18(見若1:21,25; 6:14; 7:40)。由於默西亞身為先知,那末,「上主的僕人」的名號與責任應由他負起,但事實上,耶穌同時代的猶太人,不肯提出這一名稱,他們所喜愛的名稱是君王;因此,在耶穌升天之後,猶太人中便產生了兩個,甚或三個默西亞的觀念:即一位是出自猶大家族,另一位是出於肋未或若瑟(厄弗辣因)家族。依撒意亞的阿剌美譯文和演義,也把上主僕人的形像,從上主僕人的四首歌曲中取消了。

默西亞另一個屬末世論的面目,是「人子」。可是這名稱,在耶穌時代,並不那麼普遍,似乎祇有一些團體認識它,小百姓和經師們平常所喜用的,是「達味之子」和「默西亞君王」兩個名稱,見若12:34。事實上,舊約中關於默西亞的名稱和預言,不論怎樣深奧,如何優雅,除非耶穌降世,宣告喜訊,受難而死,復活升天,遣發聖神,人是無法明瞭的。為此,聖教會的教父及聖師們說得十分對:舊約好比一道關閉的門,開啟這道門的鑰匙,是降生為人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實在,舊約所載有關默西亞的各種面目,如君王、先知、司祭、人類的審判者等,都實現了,而且只實現在耶穌身上。

新約中默西亞的肖像
新約中,除若1:41; 4:45兩處外,常用希臘文名字「基督」(Christos),以代替希伯來文的「默西亞」,因此,譯述新約者,也就通常譯作「基督」。思高譯本有時譯作「受傅者」,有時譯作「基督」,很多次譯作「默西亞」。為何會如此?原因是:「受傅者」這個過去分詞,在保祿傳佈福音的時候,尤其在他於異民中所組織的教會,已成了固有名字,因此,也就容易了解為甚麼在宗徒經書中差不多時常譯作「基督」,但在那些保存原始教會的最古傳說,如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仍保留「默西亞」此古名稱。

新約全書證明宗徒們和原始的教會,一心一意地相信耶穌是所預言的默西亞。這種深信是根據歷史的事實——即門徒們所見所聞的,是依靠天主的話——即天主的預言。這種堅固的信心,自宗徒時代開始,直到現在,一直到耶穌再次來臨,迫使他的教會宣講耶穌是默西亞,是天主子,凡依賴他的名的人,必獲得生命(若20:31)。

(摘自思高聖經中心)

名詞释義  主 Lord

名詞释義
主 Lord

在舊約中常用來對天主的稱呼,但在新約中通常被用于基督。在舊約希臘版和用它的人,在拉丁文聖經在這件事上用它來代替Jahweh(耶和華),以色列人中對天主的專用名稱。聖保祿和其他新約作家使用這個稱號的方式是他們認為基督為天主的證據之一。在宗徒大事錄10:48中,祂被稱為主耶穌基督。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