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里的英雄們是聖人嗎?

舊約里的英雄們是聖人嗎?

舊約里的聖善待男女,例如,阿隆、梅瑟、丹尼爾、達味、亞巴郎、撒慕,薩拉、呂貝加,羅絲等等被認為是聖人嗎?給他們定下瞻禮日嗎?如果這樣,在哪些日子?

某些舊約的名字能在被聖奧斯定的本篤會修士、拉姆斯蓋特編的、麥克米蘭公司出版的‘聖人之書’里找到。某些名字也能在基督教名字列表內找到——沒有任何神聖的注釋或禮拜。在其它聖人辭典里根本沒有這些聖經人物的列表。

同時要記得直到公元993年才有正式的封聖過程。在這之前通過公眾意見接受一些人為聖人。

拉姆斯蓋特編的書告訴我們亞巴郎的瞻禮(十月九日),達味(十二月二十九日),梅瑟(九月九日), 撒慕耳(八月二十日),這些被列入羅馬殉教史中找到。希臘人慶祝達味和所有耶穌祖先的瞻禮於十二月十九日。亞當和厄娃十二月二十四日被列為有認可的禮拜。 (譯)

教會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教會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這個問題很直率。令人退縮,但立即有人回答,‘那是實務社群。當你遇到麻煩時,那是你能去的地方並感到安全。’這看起來是非常天主教的回應。

生活在分享時更好。正如聖經所說的,“人單獨不好”(創218)。通常生活所努力獲取的也是信仰生活所要的。

當你在困難時刻拿不准之際,需要有人在你身旁。你需要人們支持你,但也向你挑戰使你更好、更杰出、更忠信。當你有疑問尋求答案時,有人在那里教育引導你。必須有人傳遞信仰。

沒有見過天主。你能得到非常接近的是在別人身上看到天主。當一位朋友把手放在你肩上時,當導師挑戰超出你認為自己所能之際,這是天主通過他們在起作用。當神父在你告解時告訴你,你所做的極壞的事被赦免時,當有人告訴你被愛時,那是天主的聖言由教會的成員說出來的。(譯)

為何教會沒有更多聖人?

為何教會沒有更多聖人?

有時候在教會內很容易責怪別人沒有按你要的教會的方式行事。對教會,對我們,那更難 – 但最終更好 – 如果我們全神貫注於我們做每件事盡我們所能地聖善。

全神貫注於我們自己的行為保持謙虛——除非你謙虛地接受人性,你不能成聖。我們來看看自己如何軟弱,多么需要天主的恩寵。所以,不是強調在別人身上缺乏聖潔,也許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缺點,做我們能做的每件事,我們能讓聖潔在自己身上生根。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偉大成就之一是它號召每個人——不僅僅是神父和修女——成聖。是的,你能說這在教會內是煩惱的時候,異議和問題無處不在。但通常在困難時期產生聖人。所以可能所有我們看到的麻煩實際上是恩寵的契機!(譯)

一個成人能永遠‘離開’天主教嗎?

一個成人能永遠‘離開’天主教嗎?

有人說沒有人能離開教會,至多能‘離開’他或她的家庭。當浪子為了不受他父親的干擾,離家尋求他自己的前途時,他可以離開這個家,但他沒能終止自己是那個家庭的一員。

他可能是個玩忽職守和忘恩負義的人;他可能從來沒有寫過信或放假的日子來看望。但他從未不是那位父親的兒子或那個獨特家庭的一部分。他能發誓拋棄這個家庭而不能拒絕他的遺傳基因。就像他們說到詹姆斯喬伊斯,‘你能把孩子帶出教會,但你不能讓教會離開孩子。’那些離開教會的人可能是‘非實踐的天主教徒’,但他們還是天主教徒。(譯)

赦罪的意義是什么?

赦罪的意義是什么?

去告解是得到自己罪之赦的條件。你能為某個已亡的人得到赦罪,只有那個人為他或她的罪真正難過。

去辦告解不是消滅所告之罪嗎?罪能被赦免,但仍然繼續產生有害的影響。那就是‘由於罪的暫罰’理念所提出的。

我們一旦犯了罪,那個罪有它自己的生——不再全在我們控制之下。如果我認識你,對你說了個謊話,我應該為那個謊話后悔,並在告解中獲得寬恕。

不幸,那個謊話會有它自己的生。即使我追溯給每個我對之說過這個謊的人講明真相,我不能永遠保證我的努力會取消所有因那個謊話引起的損害。真相可能永遠到達不了每個聽到這個謊話的人

或者,如果我把一個棒球丟進你的窗戶,我會非常遺憾,你可能寬恕我——但你的窗戶還是破碎了!

在我犯罪的時間和我后悔並開始修復的時間之間總有損害。我的罪能鼓勵他人——也可能還要做,即使在我懊悔之后。

這一切並不讓人感覺被罪擊垮,而是現實:我的罪,你的罪,任何人的罪有它們自己的生,當罪人后悔並被天主寬恕時,這個生並不立即終止。

關於煉獄的教導承認一個人在死亡的時刻可能沒有准備好去見天主,並享受榮福直觀。某些淨化可能還是需要的。這就是為何多少世紀來基督徒信眾祈禱並繼續為亡者祈禱的原因。(譯)

神父為何着彌撒中把聖體擘開,放一小部份到聖爵里?

神父為何着彌撒中把聖體擘開,放一小部份到聖爵里?

這樣做的時候,神父說,‘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體聖血的攙合,使領受的人,獲得永生。’這個動作是几百年前傳下來的習慣,當地的主教有可能把他在彌撒中祝聖的聖體送到鄰近正在舉行彌撒的堂區。

這一小部份是提醒與當地主教的教區結合在一起之物。這個動作示意所有每個人舉行同樣的感恩祭。每台感恩祭有一段確認舉行的彌撒與教宗、當地主教、以及全世界的教會結合在一起的祈禱文。(譯)

稱天主為‘父親’意味着什么?

稱天主為‘父親’意味着什么?

當我們稱天主為父親時,我們指天主所有存在物的起源,天主愛我們就如父親愛他的孩子。還有我們沒有隱喻角色。通過稱天主父親,我們並不指天主是男性。也不把天主歸於文化定見:權威、主導、占有、強壯。我們也不是指天主是‘父親’與‘母親’相反:“天主父母的親切也能表達母性的形象信仰的語言從而吸收父母親的人類經驗,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天主的第一個代表。CCC#239

一個隱喻只在我們對事物對照有些知識和經驗才有效果。例如,如果一個人從未見過玫瑰花,‘我的愛像一朵玫瑰’就不會對某個愛玫瑰的人傳遞同樣的信息。相類似地,當我們稱天主為‘父親’時,隱喻涉及溝通我們為父之道的個人經驗——不幸,那種經驗不是永遠正面的。有非常負面為父之道經驗的朋友告訴過我,要他們稱天主為父親是如何困難。“但這種經驗也告訴我們人類父母會犯錯誤,並能損毀父性和母性的威信。所以我們應該想起天主在性別上超越人類的區別。祂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祂是天主。祂也超越父性和母性,雖然祂是他們的來源和規范:沒有人是父親,因為天主是父親。”(CCC#239(譯)

為什么我們必須望主日彌撒?

為什么我們必須望主日彌撒?

耶穌說,“無論何時二人或二人以上以我的名義聚在一起,我在他們中間。”雖然總需要私下祈禱,每當教會為朝拜聚在一起時,有些獨特的事情發生。在某種意義上,你能說總體成為比部分之和更多。

教會的敬拜是受過洗的人與其它受過洗的人相處一起。我們的感恩溶入了教會的感恩。我們對天主聖言的注意力在集體的注意力中增強。我們的代禱成為教會的代禱。我們在基督內地變形的奧秘是受過洗的人整體的變形。(譯)

我可以在一天內領几次聖體?

我可以在一天內領几次聖體?

1983年公布的‘教會法典’第917條說,“一個人在領了聖體后可以同一天內再領,只是本人參與那次聖體祝聖,不影響法典第921條第二款的規定。”意思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如何、一個人領過聖體,他或她可以在同一天再領第二次,如果那個人參與那台彌撒聖祭。(譯)

天主教和新教的聖經為何不同?

天主教和新教的聖經為何不同?

這個問題引出了聖經原則的議題。最初,原則意味着杆或棒,因而成為用來測量長度的准則或標准。

天主教和新教接受同樣的二十七卷受神啟發的書卷,作為新約。但對舊約,出現了一些重大的不同。

天主教直到1546年特倫特公會議最終確定准確的受神啟示的書卷數字的決定。公會議教父們接受四十六卷的舊約,隨從他們看來自古以來作為教會堅定的傳統。

有爭議的七卷是:多俾亞傳,友弟德傳,智慧篇,德訓篇,巴路克,瑪加伯上,瑪加伯下。也有一些艾斯德爾傳和達尼爾的章節被新教認為不是神啟示的手稿。但天主教稱這些同樣有爭議的書卷為‘正經的’。

很幸運,今天,聖經的現代翻譯以天主教的版本出版。這些譯本會包刮七篇正經的書卷。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