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體現天主教會

巴比倫體現天主教會

一些非天主教朋友說,天主教會是聖經中提到的巴比倫。他們引用伯多祿前書5:13和默示錄14:8。如何回應這些評論?

與你們一同被選的巴比倫教會問候你們;我兒馬爾谷也問候你們。”(伯前513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說:「偉大的巴比倫陷落了!那曾使萬民喝她那荒淫烈酒的巴比倫陷落了!」”(默148

當你研究曆史的時候,你很快就會知道,在早期的基督教教會中,“巴比倫”一詞被基督徒,包括宗徒,當他們提到異教的羅馬時被用作一個暗語。這個應用起源於異教的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以色列人在公元前587驅逐出境。

在十五世紀新教改革的日子里,反天主教者把天主教會稱為巴比倫的娼妓,因為在耶穌基督建立的教會裏看到邪惡。不可否認,在整個天主教會的曆史中,由於人性的軟弱,教會中有些邪惡。這同樣適用於所有全世界的教派。不幸的是,媒體似乎“愛”宣傳天主教的腐敗而掩蓋新教的丑聞

(譯)

‘自治’的意思

自治’的意思

自治’來自希臘語,“自我領導”。它是一個按等級划分的的基督教教會,她的總主教不向任何更高級別的主教報告。這種類型的教會主要在東正教和東方東正教教會里。

當大公會議或高級主教,如宗主教或其它大主教,以主教的權柄發布基督教會的職責,而新獨立的教會仍然與不再屬於她的自治教會充分交流,主教議會或宗主教授予自治。

例如,塞浦路斯東正教教會是由教會法第八屆厄法弗所公會議授予自治,并由塞浦路斯大主教統治,她不受任何更高的教會權威管轄,雖然他的教會保持與其他東正教教會完全共融。

(譯)

參加非天主教活動

參加非天主教活動

天主教會對參加非天主教活動的政策。

這個問題的答案因情況而異。

梵蒂岡敵二次會議以來,在普世主義的精神,信徒被鼓勵為教育目的訪問非天主教活動。同時,他們不能接受非天主教會的聖體,也不參與祈禱或唱歌,當這種活動與天主教教義沖突的時候。換言之,歡迎你訪問非天主教教會作為一個觀察員了解其他信仰的目的,但你不能參與。

訪問一個非天主教的教堂不能代替主日參加一個天主教彌撒的義務。這樣做的懲罰是犯下大罪。所以如果你在星期日去一個非天主教的教堂,那天你仍然要去一個天主教堂。

(譯)

祈禱的力量

祈禱的力量

當你們呼叫我的時候,

當你們向我祈禱的時候,

我會傾聽你們。

當你們尋找我的時候,你們必找到我。

因為你們全心尋求我,

我必將我自己顯示給你們,

我將轉變你們的命運。

——上主的斷語。

(耶2913-14

協助自殺

協助自殺

天主教會對協助自殺的立場是什么?

簡言之,任何人,無論是親戚,醫生或護士,誰參與協助自殺,就犯了違反第五誡的罪,天主說,“你不可謀殺。”

天主教會對醫生協助自殺的立場與美國醫學協會聲明一致:

雖然悲痛,這是可以理解的,一些處於極端威脅的病人,如患末期疾病煎熬,痛苦,令人衰弱的疾病,可能會認為生不如死。然而,允許醫生參與輔助自殺會造成更多的傷害比有好處。醫生協助自殺根本上不兼容作為治療者的角色,醫治將是困難或不能控制,并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醫生不應參與輔助自殺,而必須在生命結束時積極應對病人的需要。一旦確定治愈是不可能的,病人就不應該被拋棄。應尋求多學科的干預,包括專業咨詢,臨終關懷,教會支持,家庭輔導,和其他方式。患者接近生命結束時,必須繼續接受情感支持,舒適護理,適當的疼痛控制,尊重病人的自主性,良好的溝通。”

讓我們記住,那些在醫療領域有天職的人(醫生和護士)的責任是挽救(保存)生命。不是謀殺(終止)生命!

(譯)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你把左臉也轉過去給他。”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你把左臉也轉過去給他。”

耶穌說:「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你把左臉也轉過去給他。」(瑪 5:38-48

反省

耶穌是不是要我們遇到不公平對待或被欺負時,要忍氣吞聲?不是的。猶太人只會用手背掌摑人的右臉,而不會用手心打人的左臉。所以當耶穌說將左臉也轉給他時,意思是說:我知道你做什麼,但你不可以繼續這樣對待我。

當耶穌被解送到大司祭亞納斯那里受審時,一個差役給了他一個耳光。那時,耶穌沒有“把另一面也轉給他”,反挑戰他,堅持自己沒有做錯,問他為甚么打他(若18:22)。我們可以將耶穌的教導和抗辯,總結出一條原則:“寧可作不公義的犧牲者,也不作肇事行凶者;但無論如何,眼見不公義,就要提出挑戰”。

耶穌用的是一種教學語言,教導我們關於信仰的品德。我們必須汲取正確的教訓,而不只是刻板地按字面意義去理解,無端端地挨打。耶穌是在教訓我們: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會不斷滋長;若有人打了你的右頰,他很可能還會再打你的左頰。

任何形式的暴行都是非法的,不義的。在暴力面前,我們絕對不可默默忍受,卻必須立時將之公諸於世。耶穌對於自己的受難從不還手,但祂在十字架上將世界的罪行公諸於世,讓世界「瞻望他們所刺透的」(若十九37)。打人和挨打都違背法律的精神!唯有相互尊重和愛己愛人才能成全法律;唯有成全法律,人人才能平安自由、幸福喜樂地生活。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