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論”ESCHATOLOGY”
末世論是系統神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到最后的事情的學說。末世論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每個人個人的生與死的永恆問題,另一類是我們所處的宇宙的最終圓滿。
個人末世論包括:
– 死亡。
– 特定的審判。
– 天堂,或永恆的幸福。
– 煉獄,或中間狀態。
– 地獄,或永恆的懲罰。
普遍的和宇宙的末世論包括:
– 世界末日的到來。
– 肉身的復活。
– 總審判;以及
– 萬物的最終圓滿。
(譯)
末世論”ESCHATOLOGY”
末世論是系統神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到最后的事情的學說。末世論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每個人個人的生與死的永恆問題,另一類是我們所處的宇宙的最終圓滿。
個人末世論包括:
– 死亡。
– 特定的審判。
– 天堂,或永恆的幸福。
– 煉獄,或中間狀態。
– 地獄,或永恆的懲罰。
普遍的和宇宙的末世論包括:
– 世界末日的到來。
– 肉身的復活。
– 總審判;以及
– 萬物的最終圓滿。
(譯)
主教戒指
主教戒指是主教和大主教所戴的戒指,是他們職務的標志。這種戒指戴在右手的第三個手指上。它是主教職位的傳統象徵之一。在授職儀式上出示聖經和 “接受聖經”的儀式后,可將它送給新任命的主教。早期的主教戒指上刻有印記,并作為印章使用。有些主教戒指內含聖物。這些戒指通常是金色的,可能含有紫水晶。
在過去,教宗戒指(會有一顆寶石,傳統上是紫水晶)和主教戒指(上面會刻有主教的紋章或其他一些設計)之間是有區別的。戒指就像結婚戒指一樣,象徵着主教與他的教區”聯姻”。
在天主教傳統中,敬重或”親吻”主教的戒指以表示對其權威的尊重仍然是適當的;有趣的是,敬重主教的戒指會得到部分赦免。
(譯)
“主顯節”這個詞的含義
“主顯節 “來自於拉丁語 “epiphania”。主顯節這個詞意味 “顯現”。主顯節是基督教的節日,慶祝天主的聖子在耶穌基督內化身為人。這是對人類的啟示,即天主化為人形。
“因為天主樂意叫整個的圓滿居在他(耶穌)內。”[哥1:19]
“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你們也是在他內得到豐滿。”。[哥2:9]
(譯)
‘EPIKLESIS’這個詞的含義
“Epiklesis”是一個希臘詞,意思是 “調用”或”呼喚”。這種對聖神的召喚,是彌撒中聖體祈禱的一部分,指的是在彌撒中准備祝聖面餅和葡萄酒的時候,神父召喚聖神的時刻。
當神父將雙手伸向祭品時,你就知道他在祈禱表白。祈禱詞的具體內容因使用何種聖體祈禱詞而異。
祈禱的時候,輔祭可以搖鈴,讓大家注意。
(譯)
通諭的目的
什么是通諭,它的用途是什么?
“通諭”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 “循環”。它指的是教宗發送的信件,目的是在世界或世界某一特定地區的主教中傳閱。通諭提供的指示,通常是針對神職人員、天主教信徒或天主教會以外的其他”有心人”。
通諭的標題總是取自開篇的第一句話。如果第一句話說的是婚姻,那么通諭就是關於婚姻聖事的。如果前几個字說的是愛,那么通諭的內容就是關於愛。
一般來說,官方版本的通諭總是用拉丁文書寫。在極少數情況下,當通諭是針對一個國家時,官方版本可能會使用該國的語言。
通諭主要用於教學,有時用於警告,在少數情況下用於譴責。
第一部通諭是由教宗本篤十四世於1740年12月3日發布的。從那時起,教宗們已經寫了近300份通諭。
(譯)
所有的宗教要成為一個整體
如果所有的宗教要成為一個整體,那是靠天主通過聖神的恩寵。只有天主能改變所有人的心,打開所有人的眼睛,讓他們看到真理。
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向聖神打開大門。如果我們制造障礙,阻止聖神實現天主的旨意,那么所有的宗教將永遠不會成為一體。五十年前,人們對其他宗教的人有很多仇恨,反之亦然。今天,我們彼此并肩工作,相互尊重,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一起祈禱。
為了讓聖神在我們中間運行,有三(3)種方式可以讓我們參與到普世教會中。這些方式是。
——首先,通過祈禱,作為個人和團體,我們必須加入基督的祈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1]
——第二,我們能一起做的,就應該一起做。我們應該與其他教會合作開展社區項目,無論是午餐計划、清潔我們的地區、幫助人類棲息地等項目,以及其他為人類提供需求的項目。
——最后,我們必須參與到與其他基督教團體的對話中。我們必須向對方敞開大門,以了解對方如何祈禱、贊美主或敬拜天主。我們必須認識到,他們也相信我們的天主 ,但方式不同。
一旦我們實現了上述目標,聖神就會啟迪人心,指出那些以靈性之名實施的錯誤。而同樣的聖神將激勵人心改變他們的方式,以便所有人都能成為一體。
(譯)
宗教間會議
我被邀請加入一個住在我附近的婦女的宗教間團體。會議將在他們的一個教堂舉行。這個團體包括天主教徒、路德教派、聖公會、浸信會、聯合教會成員,可能還有其他一些人。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我是否可以加入這樣一個團體,我是否應該加入?
你問了兩個問題。第一,你是否可以加入這樣的團體?第二,你應該加入嗎?這取決於你對天主教信仰的教義的了解和你為其辯護的能力。
雖然你有參加這種團體的自由,但這并不意味你應該參加。大多數這種性質的團體對參加的天主教徒的信仰搆成威脅,因為他們缺乏對天主教教義的了解。他們很容易接受其他信仰的教義,這種教義與天主教教義相對立。
除非你受過良好的天主教信仰教育,并准備為天主教教義辯護,包括在基督教界,否則你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參加任何非天主教團體的活動。
你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找到一個可以加入的天主教團體,在那里你可以在天主教會的框架內享受精神成長。
加入非天主教團體是玩火的同義詞。你有可能將你的靈魂暴露在教義錯誤和異端邪說中,從而使你的信仰陷入困境。
(譯)
普世教會的定義
1. 我們如何定義大公主義?
簡單地說,普世教會是在不同的基督教信仰之間進一步促進宗教的團結。(參考:《韋伯斯特新世界詞典》;西蒙和舒斯特。)”基督教團結”的真正含義在耶穌為他的門徒祈禱時得到了回應。”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若17:21]換句話說,所有的基督教信仰都能在真理的精神中同心同德。
關於團結的問題,聖保祿說:”願賜忍耐和安慰的天主,賞賜你們倣效耶穌基督的榜樣,彼此同心合意,好一心一口光榮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羅15:5-6] 他對格林多說:”弟兄們,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們眾人言談一致,在你們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 [格前1:10] “弟兄們!你們要喜樂,要勉力成全,要服從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格后13:11]
正如耶穌和祂的聖父過去和現在都是 “一心一意”,彼此完全一致,基督教團體的成員也被要求通過彼此同意來實現完全的統一,具有同樣的 “一心一意”。
2. 天主教會如何定義普世教會?
這個問題最好引用《天主教教理》第820段來回答。
“基督一開始就賞給教會合一之恩,「我們深信它在公教會內永保不失,並希望每天不斷增長,直到世界末日」。基督時常給予教會合一的恩寵,但教會必須時常祈求,並努力保存、加強及改善基督對她所要求的合一。因此,基督自己曾在受難時祈禱,並為自己門徒們的合一而不斷地祈求天父:「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禰在我內,我在禰內,為叫世界相信是禰派遣了我」(若 17:21)。尋求所有基督徒重新合一的願望乃基督的一項恩賜,也是聖神的呼籲。”
3. 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實現基督徒的合一?
簡單地說,我們被呼召通過相互間的文明行為,真正在耶穌的愛中發光。在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之間宣戰的日子已經結束。因為某人是非天主教徒而拒絕與他交談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有了這種行為,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任何團結的希望。通過作為真正的基督徒彼此溝通,并通過教育我們自己了解其他教會的信仰,我們正在為基督的靈打開大門,使我們按照他的神聖計划真正團結在一起。
根據《天主教教理》第821條:
教會為能適當地予以回應,必須:
──持續地革新,日益忠實地跟隨其聖召。這革新是合一運動的力量。
──內心的皈依,「度一個更符合福音的生活」。因為肢體對基督恩寵的不忠,是導致分裂的原因。
──公共的祈禱,因為「內心的皈依、生活的聖善、加上為基督徒合一的公私祈禱,應被視為整個大公運動的靈魂,也能合理地稱為屬靈的大公主我們被要求親自承諾與神聖的天主教會的教義和諧相處。
──我們被召喚根據福音的教義過更聖潔的生活。
──我們被呼召通過開放的心態來改變心靈,以便我們可以私下里和一起為基督徒的團結祈禱,就像耶穌所希望的那樣。
──我們被呼召去了解對方,以便我們可以真正了解對方,了解我們來自哪里,我們相信什么,以及我們希望什么。
──我們被要求確保我們的牧師,我們的牧者,對教會的普世目標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他們可以相應地領導信徒。
──我們被鼓勵與不同教會和團體的基督徒會面,以達到互相認識和了解的目的。
──我們的神學家被鼓勵與不同的教會和團體會面,以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教義,希望能確定我們是否在說同樣的事情,但方式不同。如果我們說的不是同一件事,希望能彼此分享福音,以便在基督的精神的統一中理解它。
──最后,在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地方,無論是在教學、護理、幫助窮人方面,我們都被要求彼此合作。
4. 當我們考慮到我們對福音的理解相差甚遠時,我們真的能在某一天變得團結起來嗎?
天主教會認識到,所有基督徒在基督的唯一教會的統一中的和解,超越了所有人類的力量和天賦。這只能通過天主聖父的恩典,通過聖神在耶穌至聖之名中的力量來奇跡般地實現。為了實現教會的統一,作為個人和教會,在耶穌的愛中,我們必須與聖神合作,讓他彰顯他的改造能力。
《天主教教理》第822條:「促進教會合一,是整個教會內牧者和信徒們所關懷的」。但我們也 必須承認,「使所有基督徒和好而歸屬於基督的唯一教會,這項神聖 目標超越人的能力和本領」,因此必須將我們的全部希望,「寄託在 基督為教會的祈禱,父對我們的慈愛,以及聖神的德能上」。
5. 這是否意味我們現在可以像接受天主教會的教理一樣,平等地接受我們分離的兄弟姐妹的信仰?
不。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規定,只有在神聖的天主教會中才能獲得完整的救贖手段。
《天主教教理》第816條:「基督的唯一教會……就是我們的救主在復活後,委託伯多祿牧放,由他和其他宗徒負責傳揚和管理的教會……這個在此世建立及組織得有如社團的教會,就是天主教會,由伯多祿的繼承者及與他共融的主教們管理」: 梵二大公會議的大公主義法令解釋道:「基督的公教會是救恩的總匯,唯 有藉此教會能獲得圓滿的得救方法。事實上,我們相信主把新約的一切恩惠,都託付給以伯多祿為首的宗徒團體,為建立基督在世的唯一身體;凡以某種形式屬於天主子民的人,都該全面地加入這身體」。
2000年9月5日,信理部發布文件 “Dominus Jesus”,重申了這一真理。
6. 本着大公無私的精神,我們現在是否可以參加分離的兄弟姐妹的掰餅儀式,他們現在是否可以通過接受聖體聖事來參與我們的彌撒慶典?
不能。本着大公無私的精神,我們的天主教信仰不能受到損害。如果一個非天主教徒在沒有經過聖洗、堅振和告解等聖事的適當准備下接受聖體聖事,如果他的信仰拒絕耶穌基督在面餅和酒被祝聖為基督的身體和血液時的持續和真正的神聖存在,那么,非天主教徒接受聖體聖事,過去和將來都是一種褻瀆。
同樣,如果一個天主教徒在非天主教教會的禮拜中參加掰餅,而他知道他分離的兄弟姐妹們不相信耶穌在聖體中有持續和真正的神聖存在,把面餅和酒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他接受他們的信仰,就是放棄了他的天主教信仰。
真理是不能妥協的! 要么一個人的天主教信仰是真理,要么另一個教會的信仰是真理。忠實的天主教徒必須接受一個(他們的信仰),拒絕另一個(非天主教的信仰)。許多天主教徒沒有察覺到普世教會中存在的這種局限性。為了尋求人為的統一,他們妥協了自己的信仰,允許各種形式的禮儀丑聞發生。他們親自出馬,改變健全的天主教教理的面貌,以適應和取悅他們在基督里分離的兄弟姐妹。
在給格林多的第一封信中,聖保祿指出:
“為此,無論誰,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所以人應省察自己,然後纔可以吃這餅,喝這杯。因為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 [格前11:27-9]
要接受聖體聖事,我們必須處於一種恩寵狀態。為了處於恩寵狀態,我們必須接受懺悔聖事。如果我們分離的兄弟姐妹不相信懺悔聖事,他們怎么能在恩寵狀態下接受聖體聖事?他們不能! 因此,在罪的狀態下,甚至可能是彌天大罪的狀態下接近聖體聖事,這是一種褻瀆。
如上所述,普世教會的精神并不包括,而且天主教會也禁止放棄自己的天主教信仰。渴望的合一,決不能靠人的控制或影響來實現! 如前所述,基督徒的合一超越了人類的力量和天賦。它只能通過聖神的神奇干預來實現。基督教團體的義務是為聖神的行動打開大門。這只能通過對彼此和平的真誠承諾來實現,通過開放的溝通、對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來實現,并通過願意在耶穌基督的愛中彼此并肩工作來實現。
7. 《天主教教理》對大公無私或基督徒的團結還有什么說法嗎?
有。應閱讀第817至819條,以進一步了解天主教會如何看待我們分離的兄弟姐妹的地位。他們不應該為他們祖先的罪過而受到指責,這些罪過導致了分裂、異端邪說和爭端。一些分離的教會擁有許多聖化和真理的要素(聖經、恩典生活、聖神的恩賜。),這些要素在羅馬天主教會中找到了源頭。聖神利用這些成聖和真理的要素,引導信徒走向在神聖的天主教會中找到的丰盛的恩寵和救贖。
天主教教理 第817條: 事實上,「天主的這個唯一教會,從起初就出現了若干分裂,聖保祿宗徒曾以嚴厲的話加以責斥;但在其後幾個世紀中發生了更多的紛 爭,有規模不小的團體與公教會脫離了全面的共融;對於此事,有時雙方都難辭其咎」。破壞基督身體合一的分裂 (就是異端、背教、 裂教),都是因人類的罪惡而發生的: 奧利振,《厄則克耳先知書講道》:哪裡有罪惡,那裡就有分歧、裂教、異端、爭論。反之,哪裡有德行,那裡就有團結、共融;眾信徒藉此就能形 成一心一德。
天主教教理 第818條:今天,那些生於此等分裂的團體「及受過基督信仰教育的人……不能責以分離之罪,天主教會應以兄弟般的敬愛包容他們……藉在聖洗內接受信仰而成義的人,與基督結成一體,故應當享有基督徒的名義,天主教徒理應承認他們為主內的弟兄」。
天主教教理 第819條:此外,「不少聖化和真理的因素」,「可在公教會的有形界限之外找到,例如聖經記載的天主聖言,聖寵的生命,信、望、愛三德及聖神的其他內在恩寵和有形的要素」。基督之神利用這些教會和教會團體作為救恩的工具,這工具的力量是來自基督賜予公教會的豐富恩寵和真理。所有這些恩典都來自基督並導向基督,這些恩寵本身要求「大公統一」。
(譯)
天主教教會在1928年譴責了大公會議
天主教教會在1928年譴責了大公會議,這是真的嗎?
是的,天主教教會在1928年譴責了大公會議。
1928年,教宗庇護十一世發布了關於宗教統一的通諭,名為 “Mortalium Animos”。在其中,它指出。
(注意:我寫上我的評論。)
彌留之際(Mortalium animos)
教宗庇護十一世的通諭
關於宗教團結的通諭
致我們可敬的教友們,元老們,大主教,主教們。
大主教、主教、和其他地方主教
與宗座教廷共融。
尊敬的弟兄們,健康和使徒的祝禱。
1. 也許在過去,我們從未見過,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看到的那樣,人們的思想被加強和擴大人類社會的共同福利的願望所占據,這種兄弟般的關系把我們聯系在一起,這是我們共同的起源和性質的結果。因為各國還沒有完全享受到和平的果實——事實上,各地的新舊分歧反而會爆發出叛亂和民間爭斗——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那些統治國家和促進國家利益的人的積極配合和幫助,許多關系到國家安寧和繁榮的爭端就無法解決。這很容易理解,而且因為現在沒有人對人類的統一性提出異議,所以許多人希望在這種普遍的親屬關系的激勵下,各個國家應該每天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2. 在涉及我們的主基督所頒布的新法的問題上,有些人的目的也是類似的。因為他們確信很少有缺乏宗教意識的人,所以他們似乎把希望建立在這一信念上,即各國雖然在某些宗教問題上有分歧,但在信奉某些教義時,將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像兄弟一樣達成一致,這些教義搆成精神生活的共同基礎。
(教宗庇護十一世預言,來自不同宗教的人將相信,他們可以找到共同的教義,這將搆成他們精神生活的共同基礎。一個完美的例子是 “世界路德會聯合會和天主教會關於公義學說的聯合宣言”。)
為此,這些人經常安排大會、會議和演講,有大量的聽眾出席,并不加區別地邀請所有人參加討論,包括各種異教徒和基督徒,甚至包括那些不幸離開基督或頑固不化地否認他的神聖性質和使命的人。
這是一種持續的做法,而新教徒、非天主教徒、猶太人和穆斯林則定期會面,試圖在每個群體中找到一個共同點。
當然,這種嘗試現在不能得到天主教徒的贊同,因為它們建立在錯誤的觀點上,認為所有的宗教或多或少都是好的和值得贊揚的,因為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和標志着我們所有人與生俱來的那種意識,通過這種意識,我們被引導到天主身邊,并順從地承認祂的統治。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僅是錯誤的和被欺騙的,而且在歪曲真正的宗教理念時,他們拒絕了它,并逐漸轉向所謂的自然主義和無神論;由此可見,支持那些持有這些理論并試圖實現這些理論的人,顯然是完全放棄了神聖的啟示的宗教。
(教宗庇護十一世宗座接着告訴我們,那些支持普世教會的人,應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它們是一種不同的得救方式。正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提出這種主張的人將拒絕真正神聖啟示的天主教信仰,從而失去他們的靈魂。)
3. 但當存在促進所有基督徒團結的問題時,有些人更容易被外表的善所欺騙。
4. 所有援引基督之名的人都應避免相互指責,并最終在相互的仁愛中團結起來,這難道不是正確的,經常重復的,事實上,甚至是與責任相一致的?誰敢說他愛基督,除非他全力以赴地執行祂的願望,祂他要求祂的聖父讓祂的門徒 “合而為一”[1]。而同一基督不是要他的門徒通過這一特點,即他們彼此相愛,而被標記出來并與其他人區分開來。”[2]他們還說,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 “合而為一”:因為這樣他們就能更有力地趕走非宗教的害蟲,這種害蟲就像毒蛇一樣每天爬得更遠,傳播得更廣,并准備奪走福音的力量。被稱為泛基督徒的那類人不斷重復和放大這些事情和其他事情;這些人遠遠不是相當少和分散的,而是增加到整個階層的規模,并把自己組合成廣泛傳播的協會,其中大多數是由非天主教徒領導的,盡管他們在信仰的事情上被灌輸了不同的教義。這一事業得到了積極的推動,在許多地方為自己贏得了一些公民的支持,它甚至占據了許多天主教徒的心智,并以希望實現這樣一個聯盟來誘惑他們,這將符慈聖母教會的願望,她確實沒有什么比召回她的錯誤的兒子并引導他們回到她的懷抱更重要。但實際上,在這些誘人的話語和誘惑之下,隱藏着一個最嚴重的錯誤,通過這個錯誤,天主教信仰的基礎被完全摧毀。
(為了讓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有共同點而對天主教信仰進行妥協,天主教會正慢慢地被那些受命維護天主教會的人從內部摧毀。曾經是崇拜聖殿的教堂,信徒們會跪倒在受祝福的會幕前,現在卻成了不信者的會議室,他們永遠不會跪在主的真實存在中。天主教徒已經被新教化了!)
5. 因此,在我們的使徒職務意識的告誡下,我們不應該允許主的羊群被危險的謬論所欺騙,尊敬的弟兄們,我們請你們熱心地避免這種罪惡。因為我們相信,通過你們每個人的著作和言論,人們將更容易認識和理解我們即將提出的那些原則和論點,天主教徒將從這些原則和論點中了解到,當有關於那些以將所有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聯合在一起為目的的事業的問題時,他們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無論方式如何。
6. 我們是由宇宙的創造者——天主創造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認識祂并為祂服務;因此我們的創造者有完全的權利為我們服務。天主確實可以只為人的管理規定自然法則,在祂創造的時候,祂就把這種法則印在靈魂上,并通過祂的普通天意來調節這種法則的進展;但祂更願意強加戒律,我們必須服從,而且在時間的進程中,即從人類的開始到耶穌基督的到來和傳教,他親自教導人,一個有理性的生物對其創造者負有的責任。”天主過去曾在不同的時候,以不同的方式,藉着先知對列祖說話,如今又藉着他的兒子對我們說話。”[3]由此可見,除了建立在天主啟示之上的宗教,不可能有真正的宗教:這種啟示從一開始就開始,在舊律法下繼續,基督耶穌自己在新律法下完善了。現在,如果天主說了話(從曆史上看,可以肯定祂確實說了話),所有人都必須看到,人的責任是絕對相信天主的啟示,并隱約服從祂的命令;為了使我們能夠正確地做到這兩點,為了天主的榮耀和我們自己的救贖,天主的獨生子在地上建立了祂的教會。此外,我們相信,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除了相信有一個教會,而且是一個教會,是由基督建立的;但如果進一步詢問,根據其作者的意願,它必須是什么性質的,那么所有人都不同意。例如,很多人否認基督的教會必須是可見的和明顯的,至少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即它作為一個忠實的團體出現,在一個教學權威和政府的領導下,同意一個相同的教義;但相反,他們理解的可見教會只不過是一個聯合會,由不同的基督徒團體組成,即使他們堅持不同的教義,甚至可能彼此不相容。相反,我們的主基督建立了祂的教會,作為一個完美的社會,其性質是外在的,可被感官感知的,它應該在未來進行拯救人類的工作,在一個頭的領導下,[4]有一個權威,通過口傳心授,[5]通過聖事的傳授,天恩的來源。 [6] 為此,祂通過比較證明了教會與王國、房屋、羊圈和羊群的相似性。 [10]這個教會在如此奇妙地建立之后,不能因為其創始人和傳播它的先驅使徒的死亡而完全熄滅和停止,因為它被賦予了帶領所有人,不分時間和地點,走向永恆的救贖的誡命。”所以你們要去教導萬民。”[11]在不斷執行這項任務的過程中,當基督根據祂的莊嚴承諾,永遠與教會同在時,教會還會缺少任何力量和效率的因素嗎:”看哪,我終日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毀滅。 “[12]因此,基督的教會不僅今天和永遠存在,而且與使徒時代完全一樣,除非我們說——天主禁止我們這樣說——我們的主基督不能實現祂 的目的,或者當祂斷言地獄之門永遠不能戰勝它時,是錯誤的。
7. 在這里,我們似乎應該解釋和駁斥某種錯誤的觀點,這整個問題以及非天主教徒試圖實現基督教會聯合的復雜運動都是基於此。因為贊成這種觀點的作者們習慣於,几乎不約而同地提出基督的這些話。”使他們都成為一個…. 而且要有一個羊圈和一個牧人,”[14]但有這樣的含義:基督耶穌只是表達了一個願望和祈禱,而這個願望和祈禱還沒有得到實現。因為他們認為,信仰和政府的統一,也就是基督的一個真正的教會的標志,到現在為止几乎沒有存在過,今天也不存在。他們認為,這種統一確實是人們所希望的,甚至有一天可以通過指向共同目標的意志的工具來實現,但與此同時,它只能被視為僅僅是理想。他們補充說,教會本身或其性質是分為几個部分的;也就是說,它是由几個教會或不同的團體組成的,這些團體仍然是獨立的,雖然有某些共同的教義條款,但對其余部分有分歧;這些團體都享有同樣的權利;從使徒時代到第一次大公會議,教會是獨特的。因此,他們說,爭論和長期的意見分歧使基督教大家庭的成員至今仍有隔閡,必須完全拋開這些爭論,從剩下的教義中擬定并提出一個共同的信仰形式,供人信仰,在這個信仰中,所有人不僅可以知道而且可以感覺到他們是兄弟。多種多樣的教會或團體,如果在某種普遍的聯盟中聯合起來,那么就能有力地反對非宗教的發展,并取得成功。尊敬的弟兄們,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的確,有一些人承認并肯定,他們所謂的新教,在極度缺乏考慮的情況下,拒絕了某些信仰條款和一些外部儀式,事實上,這些條款和儀式是令人愉快和有用的,羅馬教會仍然保留着這些條款和儀式。然而,他們很快又說,該教會也犯了錯誤,并通過增加和提出某些不僅與福音相異,甚至與福音相抵觸的教義來破壞原有的宗教。在這些教義中,最主要的是關於司法權的首要地位,這是授予伯多祿和他在羅馬教廷的繼承人的。在這些人中,確實有一些人,盡管是少數,授予羅馬教宗以榮譽的首要地位,甚至是某種管轄權或權力,但是,他們認為這不是來自神聖的法律,而是來自信徒們的同意。還有一些人甚至希望教宗親自主持他們所謂的雜牌集會。但是,同樣的,盡管可以找到許多非天主教徒,他們大聲宣揚在基督耶穌里的兄弟般的共融,但你會發現根本沒有人想到要服從和順從耶穌基督的神父,無論是作為教師還是作為管理者的身份。同時,他們申明,他們願意與羅馬教會在平等的條件下,即作為平等的人與平等的人進行交往:但是,即使他們能夠這樣做,他們可能達成的任何協議似乎也不會迫使他們放棄那些仍然是他們犯錯和偏離基督的一圈的原因的觀點。
8. 既然如此,很明顯,使徒教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參加他們的集會,天主教徒支持或為這種企業工作也是不合法的;因為如果他們這樣做,他們就會給一個錯誤的基督教提供支持,與基督的唯一教會完全不同。難道我們應該忍受,這確實是不公正的,真理,而且是神聖啟示的真理,被作為妥協的對象?因為這里存在着捍衛啟示真理的問題。
(教宗庇護十一世在這里告訴我們,普世教會是不合法的,因為真理是不能被妥協的。那么,如果普世教會是不合法的,為什么它還要實行普世教會呢?)
耶穌基督派遣祂他的使徒到全世界,以便他們用福音信仰滲透到所有的國家,為了避免他們犯錯,祂事先要讓他們接受聖神的教導:[15]那么使徒的這一教義在教會中完全消失了,或者有時被掩蓋了,而教會的統治者和捍衛者就是天主本身?如果我們的救世主明確說過,祂的福音不僅要在使徒時代,而且要延續到未來的時代,那么,信仰的目標是否有可能在時間的進程中變得如此模糊和不確定,以至於今天有必要容忍那些甚至彼此不相容的觀點?如果這是真的,我們就必須承認,聖神降臨在使徒身上,同一聖神永遠住在教會中,以及耶穌基督的傳道,在几個世紀前就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功效和作用,確認這一點就是褻瀆。但天主的獨生子,當祂命令祂的代表教導所有國家時,迫使所有人相信由 “天主預設的證人”[16]向他們介紹的任何東西,并以這種批准確認祂的命令。”信而受洗的,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17]基督的這兩個命令必須履行,一個是教,另一個是信,除非教會提出一個完整的、容易理解的教導,并且在這樣教導的時候免於一切錯誤的危險,否則甚至不能理解。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也偏離了正確的道路,他們認為真理的沉澱是如此費力的麻煩,而且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一個人的生命几乎不足以發現和占有它;好像最仁慈的天主通過先知和祂的獨生子說話,只是為了讓少數人和那些年邁的人學習祂通過他們揭示的東西,而不是讓祂灌輸一種信仰和道德的教義,通過它來指導人的整個道德生活的過程。
9. 這些把心思放在團結教會上的泛基督徒,似乎確實在追求最崇高的理念,促進所有基督徒之間的慈善:然而,這種慈善怎么會有損害信仰的傾向呢?大家都知道,若望本人,這位愛的使徒,似乎在他的福音書中揭示了耶穌聖心的秘密,而且他從未停止在他的追隨者的記憶中留下 “彼此相愛 “的新戒律,他完全禁止與那些宣稱對基督的教導有殘缺和腐敗的人進行任何交往。
(以上,教宗庇護十一世提醒我們,慈善不包括與非信徒交往和接受他們的異端邪說。)
“如果有人來找你,但沒有帶來這種教義,就不要接待他進屋,也不要對他說。天主保佑你”[18]。
因此,既然慈善是建立在完整而真誠的信仰之上,那么基督的門徒就必須主要通過一個信仰的紐帶來團結。那么,誰能想象一個基督教聯合會,其成員保留各自的意見和私人判斷,甚至在涉及信仰對象的問題上,即使它們與其他成員的意見相抵觸?我們要問的是,以何種方式,那些遵循相反觀點的人可以屬於同一個信徒聯合會?
(以上,教宗譴責任何形式的聯合會,它將包容不同的宗教,每個人在信仰問題上都堅持自己的私人意見。當聯合會的成員各自持有不同的對立教義時,就不可能有統一性。)
例如,有的人肯定,有的人否認,神聖的傳統是神聖啟示的真正源泉;有的人認為,由主教、神父 和傳教士組成的教會等級制度是神聖的,有的人主張,它是根據當時的條件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那些崇拜基督通過面餅和酒的奇妙轉化而真正存在於至聖的聖體中的人,以及那些肯定基督只是通過信仰或聖體的象徵和美德而存在的人;那些在聖體中承認聖體和犧牲的性質的人,以及那些說它只不過是對主的晚餐的紀念或紀念的人;. ..
(以上,我們被預言,關於聖傳和基督在聖體 中的真實存在,將有相反的觀點,許多人不再接受天主教在這個問題上的教義。)
……有的人認為通過祈禱召喚與基督同在的聖人,特別是天主之母瑪利亞,并崇敬他們的形象是好的和有用的,有的人則主張不要利用這種崇敬,因為這有悖於對耶穌基督,”天主與人的唯一調解人”[19]的尊敬。
我們不知道如此巨大的意見差異如何能使教會的統一之路暢通無阻;這種統一只能產生於一個教學權威、一個信仰法則和一個基督徒的信仰。
(教宗在上面申明,真正的合一只能在一個教學權威、一個信仰和一個信念中找到。對立并不代表統一。)
但我們確實知道,從這一點出發,很容易走向忽視宗教或冷漠主義,以及他們所說的現代主義。那些不幸被這些錯誤所感染的人認為,教條式的真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它與時間和地點的不同需要以及心靈的不同傾向相一致,因為它不包含在不可改變的啟示中,而是能夠適應人類生活。
(以上,教宗對當今天主教會中普遍存在的冷漠主義、相對主義和現代主義提出警告。)
除此之外,就必須相信的事情而言,現在使用一些人認為合適的區分,即那些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信仰條款,就像他們說的那樣,好像前者要被所有人接受,而后者可以留給信徒自由同意:因為信仰的超自然美德有一個正式的原因,即天主揭示的權威,這是沒有這種區分的病人。由於這個原因,所有真正屬於基督的人都相信,例如,天主之母的受孕沒有原罪的污點,就像他們相信三位一體的奧秘一樣,以及我們的主的化身,就像他們相信羅馬教宗的無誤的教學權威一樣,根據梵蒂岡大公會議所定義的意義。難道這些真理不是同樣確定的,或者說不是同樣值得相信的,因為教會已經莊嚴地批准和定義了它們,有些是在一個時代,有些是在另一個時代,甚至是在我們的時代之前的那些時代?難道天主沒有把它們全部揭示出來嗎?因為教會的教學權威,是以神聖的智慧在地上建立的,為的是使所啟示的教義能永遠保持完整,并使它們能容易和安全地被人認識,而且每天通過羅馬教宗和與他共事的主教來行使。在它認為合適的時候,還可以用莊嚴的儀式和法令來界定任何真理,只要這樣做是必要的,要么是為了反對異端的錯誤或攻擊,要么是為了更清楚、更詳細地把已經解釋過的神聖教義的條款印在信徒的腦海里。但在使用這種特殊的教權時,并沒有引入任何新發明的事物,也沒有在那些至少隱含在啟示錄中,神聖地傳給教會的真理中加入任何新的東西:只有那些被明確的,也許對某些人來說仍然是模糊的,或某些人以前質疑的,被宣布為信仰的。
10. 所以,尊敬的弟兄們,很清楚為什么本教廷從不允許其臣民參加非天主教徒的集會:因為只有通過促進那些脫離基督的唯一真教會的人回歸,才能促進基督徒的聯合,因為在過去他們已經不幸地離開了教會。
(教宗庇護十一世最后申明,只有當我們離群索居的兄弟姐妹回歸真正的教會,即唯一、至聖、至公和傳自宗徒的教會,才能達到真正的合一。沒有其他手段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我們說,回歸基督的唯一真教會,它對所有人都是可見的,而且根據其作者的意願,它將保持與祂建立的教會完全一樣。在几個世紀的時間里,基督的神秘配偶從未被污染過,將來也不可能被污染,正如塞浦路斯所見證的。”基督的新娘不能對她的配偶有任何虛假:她是純潔的、謙虛的。她只知道一個住所,她貞潔而謙遜地守護着婚房的神聖。”[20]這位聖潔的殉道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教會中這種源於神聖基礎、由天上的聖事結合在一起的統一性,會因為相反的意志力而被撕裂和破壞。 “[21]因為基督的奧體,與祂的肉體一樣,是一個整體,[22]被壓縮并適當地結合在一起,[23]說奧秘的身體是由分散在各地的肢體組成的,那是愚蠢和不合適的:因此,凡是不與身體結合的,就不是它的成員,也不與它的頭基督相通。
11. 此外,在基督的這一教會中,沒有人可以成為或留在不接受、不承認和不服從伯多祿及其合法繼承人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那些現在被Photius和改革者的錯誤所糾纏的人的祖先難道不服從羅馬主教,靈魂的主要牧者嗎?唉,他們的孩子離開了他們父親的家,但它并沒有倒在地上,永遠消亡,因為它得到了天主的支持。因此,讓他們回到他們共同的父親身邊,后者忘記了以前對宗座教廷的侮辱,將以最慈愛的方式接待他們。因為如果像他們不斷說的那樣,他們渴望與我們結合,他們為什么不趕緊進入教會,”所有基督信徒的母親和女主人”?”天主教會是唯一保持真正崇拜的教會。這是真理的源泉,這是信仰的殿堂,這是天主的聖殿:如果有人不進入這里,或者有人從這里走出去,他就是對生命和救贖的希望感到陌生。不要用頑固的爭辯來欺騙自己。因為這里關系到生命和救贖,除非小心翼翼地把它們的利益放在心上,否則就會失去并完全毀滅。”[26]。
12. 因此,讓分離的孩子們靠近宗座教廷,該教廷設立在伯多祿和保祿,使徒的王子,用他們的鮮血獻上的城市;我們重申,該教廷是 “天主的教會產生的根和子宮”[27],不是為了和希望 “永生天主的教會,真理的支柱和基礎”[28]將拋棄信仰的完整性和容忍他們的錯誤,而是相反,他們自己服從於其教導和管理。但願我們的命運是幸福的,能夠做到我們的許多前輩所不能做到的,以父親般的慈愛擁抱這些孩子,我們現在為他們與我們的不幸分離感到悲哀。但願我們的救主,”祂願意讓所有的人得救,認識真理”[29],當我們謙卑地乞求祂同意召回所有偏離教會的人時,祂能聽到我們的請求!在這個最重要的事業中,我們請求祂將所有的人召回。在這項最重要的工作中,我們請求并希望其他人向聖母瑪利亞祈禱,她是神聖的恩寵之母,戰勝了所有的異端邪說,是基督徒的幫助,她可以為我們懇求那期待已久的日子迅速到來,那時所有的人都將聽到她聖子的聲音,并將 “在和平的關系中小心地保持聖神的統一”[30] 。
13. 尊貴的弟兄們,你們明白這個問題在我們心中有多重要,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也能知道,不僅是那些屬於天主教團體的人,還有那些與我們分離的人:如果這些后者謙卑地從天上乞求光明,毫無疑問,他們將認識到耶穌基督的唯一真教會,并最終進入它,在完美的慈善中與我們結合。在等待這一事件的同時,作為我們父輩善意的保證,我們向你們,尊貴的弟兄們,以及你們的神職人員和人民,最親切地傳授宗座祝福。
1928年1月6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主顯節,在羅馬的聖伯多祿教堂舉行,也是我們擔任教宗的第六年。
庇護十一世
———–
1. John xvii, 21.
2.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35。
3. 希伯來書一,一以下。
4.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及以下;《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32節;《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15-17節。
5. 《馬爾谷福音》第十六章,15。
6. 若望福音第三章第5節;第六章第48-59節;第二十章第22節;參見瑪竇福音第十八章第18節等。
7. 《瑪竇福音》第十三章。
8. 參看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
9. 若望福音第十章,16。
10. 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15-17。
11. 瑪竇福音第二十八章,19。
12. 瑪竇福音第二十八章,20。
13.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
14.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21節;第十章16節。
15. 若望福音第十六章,13。
16. 宗徒大事錄十,41。
17. 馬爾谷福音第十六章,16。
18. 若望二書10。
19. 參看弟茂德前書二15。
20. De Cath. Ecclesiae unitate, 6.
21. 同上。
22. I Cor. xii, 12.
23. 厄弗所書四,16。
24. 參看厄弗所書五,30;一,22。
25. Lateran IV, c. 5.
26. Divin. Instit. Iv, 30. 11-12.
27. S. Cypr. Ep. 48 ad Cornelium, 3.
28. I Tim. iii, 15.
29. I Tim. ii, 4.
30. 厄弗所書四,3。
[版權歸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所有。﹞
這份文件對所有天主教徒都有約束力嗎?
很遺憾,不是! 這種類型的信對教友沒有約束力。因此,任何人,包括教宗、主教和神父都可以忽視它。這封信并不涉及信仰和道德問題上的真理。毫無疑問,聖神啟發教宗庇護十一世在梵蒂岡第二次會議之前40年寫了這份文件,而梵蒂岡二次會議是大公主義的起點。今天,近100年后,我們看到了假普世主義的果實,也就是教宗庇護十一世警告我們的果實。
(譯)
普世對話
天主教會是如何定義普世對話的?
簡而言之,”普世對話”包括神學會談和討論,以尋求基督教徒之間的團結。兩個或更多的教會之間的對話是為了克服繼承下來的分歧/差異,通常是教義和教會秩序和原則,這些分歧/差異使他們分開。
天主教徒和許多主流新教教派之間的對話似乎已經越走越遠,而不是帶來團結。在墮胎、婚姻的定義和活躍的同性戀神職人員的任命等道德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如果天主教會改變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它就不再是天主教會了。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