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年是什么?

信仰之年是什么?

2011年10月11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宗座信中宣布,“信仰年”將於2012年10月11日開始,并於2013年11月24日結束。

這一聲明是“召喚真實和重新歸主,世界的救世主”(Porta fidei 6)。
在簡單的英語中,“信仰年”是一個機會,讓信徒體驗一種歸向——回到耶穌,并與祂建立更深的神修關系。

教宗把這種貴向描述為打開“信仰之門”。聖經中說,“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宗14:27)

“信仰之門”是在一個人領洗中打開的,但在這個特殊的一年里,天主教徒被要求再次打開它,走過它,重新發現和恢復他們與基督和祂的教會的關系。

[資料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譯)

“信仰之年”的影響

“信仰之年”的影響

天主教會以何種方式期望個別天主教徒受到“信仰年”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堅振和聖洗及感恩 (聖體)聖事共同組成「基督徒入門聖事」,我們必須維護這三件聖事的一體性。因此,我們應向信徒解釋,為使聖 洗的恩寵達到圓滿,接受堅振聖事是必要的。事實上,「因著堅振聖事,他們 [受過洗的人]與教會更完善地連結起來,又因受到聖神特 別力量的充實,更責無旁貸地以言以行,去宣揚並維護信仰,作基督真實的見証人」。”
(天主教教理第1285條)

“通過聖洗聖事,每個受過洗的天主教徒都被稱為基督的門徒,并宣揚福音。 信仰年是每個天主教徒的一個機會,可以用信、望和愛德重新發出他們的聖洗的召喚。 這個每天的見證對於向家人、朋友、鄰居和社會宣傳福音是必要的。 為了見證福音,必須通過擧行每周星期日彌撒與和解聖事來加強天主教徒。 “

鼓勵神父在信仰年期間,通過避靜、特別敬禮、聖經研究、服務機會和關於教義和聖事的組織會議,為教區居民提供加深信仰的機會。

[資料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譯)

“信仰年” 以及“新的福音傳道”

“信仰年” 以及“新的福音傳道”

「信仰年」的宣告與「新的福音傳道」有何關系?

正如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網站上所解釋的,“新福音傳道是呼吁每個天主教徒加深自己的信仰,對福音有信心,并願意分享福音。新福音傳道首先和最重要是個人與耶穌基督相遇;它是一種邀請,以加深人與基督的關系。這也是呼吁每個人與他人分享他或她的信仰。信仰年,就像新福音傳道一樣,號召天主教徒皈依,以加深他們與基督的關系,并與他人分享。

14年前,1998年,在聖神的指引下,天主教聖門部以精神洞察力,認識到有必要使許多脫離天主教信仰的國家重新獲得福音。 天主教聖門部證明有必要對天主教徒進行信仰基礎再教育。 許多天主教徒,不感謝媒體,被誤導接受了錯誤的教義。 因此,天主受洗的兒女被引導離開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在世上建立的真正的信仰。

天主教聖門部提供一個資源寶藏,可供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徒使用,他們尋求獲得對天主教信仰的正確知識,無論是如何祈禱,通過家庭、聖經課程、數百個常見問題等等。

多年來,靠天主的恩寵,天主教聖門部在許多基督徒的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決定回到至一,至聖,從宗徒傳下來的天主教會。

[資料來源: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

(譯)

天主教會的教義對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愛德行為說了什麼?

天主教會的教義對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愛德行為說了什麼?

它說:
“哀矜神工 (慈善事業) 是愛德行為,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其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教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悲,一如寬恕和忍耐。身體的慈悲工作,特別在於給飢者以食、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與坐牢者、埋葬死者在這些行為中,施捨給窮人,是兄弟友愛的一種主要的見証,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照樣作(路 3:11)。只要 你們把所擁有的都施捨了,那麼,一切對你們便潔淨了(路 11:41)。假設有弟兄或姊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說:「你們平安去吧!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甚麼益處呢(雅 2:15‐16)?” (天主教教理第2447條)

(譯)

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

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

有多少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愛德行為 ?

有六件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愛德行為。

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愛德行為是什麼?

它們是:
養活饑餓的人
庇護無家可歸的人
給裸體者衣服
探望病人和被監禁者
埋葬死者,
給窮人施捨
注:有些人將”探望病人和被監禁者”分開,作為兩個不同的慈悲工作。因此,總計為 7。

埋葬死者不是最初的慈悲工作。其起源來自早期基督教社區的實踐,特別是關於經常被扔到街上的殉教者遺體的回收和埋葬。
(譯)

行為和得救

行為和得救

行為在得救中起什麼作用?如果是,它扮演什麼角色?沒有行為可以使人得救嗎?

在《聖經》中,我們讀到:
“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雅2:14)
“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 (雅2:17)
“你看,他的信德是和他的行為合作,並且這信德由於行為纔得以成全。” (雅2:22)
“你們看,人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雅2:24)
“正如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同樣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2:26)

現在,將花點時間解釋上述段落,這樣可以理解行為在救贖中的作用。真正的信仰總是伴隨好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是精神成果,從真正的信仰蓬勃發展。如果好行為不存在,那麼對耶穌的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

天主教徒也相信,好的行為保存和增加他們的個人正義,為他們不可更改的正當理由。
天主教會教導,罪人不能單靠信仰而依賴天主的憐憫。罪人也不能相信罪罪只為基督的緣故而得到赦免。還需要別的東西。一個人必須以自己的好行為為自己証明有理由獲得赦免。他必須以自己的行為得到恩寵和永生。
星期天去教堂,領聖體,祈禱或朝聖是不夠的。這種精神奉獻反映了基本的信仰。沒有行為的信仰是死的。救恩需要真正的信仰和基督驅動的行為。

基督驅動的行為如何實現?當一個信徒對基督有真正的信仰時,他致力於為主服務。這樣的承諾是一個人對天主的 “爾旨承行”。通過他的承諾,他讓聖神進入他内,作為天主恩寵的工具。因此,主使用個人作為恩寵的工具。基督驅動的行為然後由基督徒作出。行為”不”源于人的自然能力或欲望。這些行為是由耶穌基督通過信徒進行的。
基督驅動的行為從耶穌祝福基督徒的超自然特徵中蓬勃發展。超自然特徵是被天主刻在靈魂上的靈性印記。那個靈魂現在屬於天主。

現在使用示例。譬如,你走在街上,你看到一個老太太滑倒。你沖向她,幫她起來,問她是否還好,以及你是否能進一步幫助她。一旦你知道她可以自己繼續,你就走了。通過這個行動,展示基督驅動行為的例子。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發生了什麼。當你看到老太太滑倒時,你並沒有停下來問自己,你是否應該跑去幫助她。通過你,有機會接觸你的人,耶穌的聖神向著老太太,並幫她起來。雖然你知道你周圍發生了什麼,但做的不是你,是主耶穌通過你行事。

這是基督驅動的作品的一個例子,這些行為來自對耶穌的真正信仰。所以,當你看到一個”敬業的”天主教信徒像特蕾莎修女那樣做的由基督驅動的行為時,你看到的是導致救贖的真正信仰的果實(行為)。
有時,從個人的自然能力中辨認出的行為與基督作為超自然特徵驅動的行為相比,是很困難的。基督驅動的行為超越了人們所說的沉醉于為基督服務。因為成癮來自個人的自由意志。基督驅動的行為超越了被迫服務的感覺,這種行為也受個人控制。基督驅動的行為不是習慣行為的結果。如果一個人不能回答他為什麼有好的行為,因為需要很多時間和犧牲,使他與同齡人不同,那麼最有可能的是,這樣的好行為是基督驅動的行為,通過個人得到超自然的特點作為一份天主的恩典。
(譯)

名詞释義 質變 Transubstantiation

名詞释義
質變 Transubstantiation

特倫特會議正式批准的一個詞,恰當地表達了面餅的全部物質轉變為基督身體的全部物質,葡萄酒的全部物質轉變為祂的血液,變化只在聖體聖事中的面餅和葡萄酒存在。 Hildebert of Tours (1097年)似乎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作家。

指面餅和葡萄酒經司祭祝聖後,轉變為耶穌的聖體、聖血,只留下餅酒的外形。

(譯及摘自網絡)

名詞释義 聖傷 Stigmata

名詞释義
聖傷 Stigmata

奧秘。有兩種:可見的和不可見的。

(1) 可見的,救主聖傷的影象,在腳、手、肋傍和額頭上。这些伤口是自发出现的,而不是由任何外部伤害引起,而且定期發出一種不腐爛的血跡。

(2)無形的,在沒有外在痕跡的情況下造成巨大的痛苦。
聖傷化只存在於出神狀態中,在此之前和伴隨着非常嚴重的身體和道德痛苦,使受聖傷者能夠與耶穌的痛苦相適應;不是病態的,而是由於一種智能和自由的事業的干預,作用於聖傷化。 聖傷是與基督結合和參與祂殉難的象徵;只有在那些實踐最英勇的美德和對十字架有巨大愛的人身上才能找到。

已知的第一个受聖傷者是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真福 Gertrude van der Ousten (公元1358年),由于她对神圣苦難的伟大奉献,受到聖傷。 Imbert博士列举了321个受聖傷者,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們神圣的行為。 在确定聖傷是真实的、明显的,还是由于聖傷主义者的自欺欺人,需要极大的警惕。

(譯)

名詞釋義 分裂 Schism

名詞釋義
分裂 Schism

教會聯盟的破裂,或一個信徒切斷使他成為教會成員紐帶的行為,以及破壞教會統一,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分裂或分離的狀態。 教會的等級統一是由基督和祂的宗徒教導的,并由早期教父保持。
教會統一的偉大倡導者是聖蕯普里安,他認為這種統一代表主教的有效權威、他們的相互結合和羅馬教宗的至高無上。 分裂在每個時代都擾亂了教會。 一世紀的埃比奧尼分裂,諾瓦提亞分裂,多納圖斯分裂,阿奎利亞分裂,東西方分裂,楊森主義,德國天主教徒,老天主教徒,是几個主要的分裂。

分裂一般分為兩種:異端或混合,有其異端的來源或與之結合;分裂純粹而簡單,只是從屬關系的破裂。 許多旨在使分裂合法化的企圖都遭到反對。 有些人聲稱,他們不能與教會中的虐待行為結盟,另一些人則主張將《聖經》條款分為基本條款和非基本條款,還有一些人則提出了個人應單獨遵守《聖經》的理論。

然而,所有這些觀點都不能被允許,因為神學家一直認為,除非絕對服從等級制度賦予的教會權威,否則就不能保持團結。 分裂是一種最嚴重的罪行,因喪失普通管轄權和不能獲得任何教會的尊嚴而理所當然地被逐出教會而受到懲罰。 此外,嚴格禁止信徒接受分裂教派的聖事,或在他們的教堂中協助任何服務。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