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
從一粒沙子看到世界
從一朵野花看到一個天堂,
無限握在禰的手心里
用一剎那留住永恆。
——威廉姆布莱克(譯)
仁慈
從一粒沙子看到世界
從一朵野花看到一個天堂,
無限握在禰的手心里
用一剎那留住永恆。
——威廉姆布莱克(譯)
天主教徒主日望彌撒的理由
主日是上主在祂自己的人民中舉行復活的主活生生臨在的慶祝活動。
為了適當地宣告和銘記這個臨在,基督的門徒,在他們心里暗暗地單獨祈禱紀念基督的死和復活是不夠的。那些已經接受聖洗恩寵的人,并不是作為個人得救的,而是作為奧體的成員,成為天主子民的一部分。
因此,重要的是他們聚集在一起充分表達教會的特性 ,ekklesia 教會、被復活的主召集在一起的集會,祂獻出自己的生命“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兒女都聚集歸 一。”(若 11:52)。他們通過聖神的恩賜在基督內已經成為“一體”(參閱迦 3 :28)。
這個內在於聖體聖事的教會因素在每次彌撒聖祭中實現。但當整個會眾聚集在一起以紀念主的復活是最主要地表達的一天。(譯)
天主教徒逐字地看待聖經嗎?
所有的基督徒都承認聖經是天主啟示的話。那使它賦予沒有其他文學受到過的崇敬。
但只是這種觀點所意味的使基督徒分裂。聖經原教旨主義者解釋認為聖經是無誤的,沒有任何錯誤可言,無論是科學、曆史或心靈。然而許多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承認聖經在曆史和科學的數據可能包含錯誤,但不在信仰或心靈的教導中。
前者的立場促進了聖經經文的字面解釋。后者承認,字面意義上不適用於每一個時代。聖經的深層意義——心靈教導——是永恆的。(譯)
聖體聖事如何幫我們成為基督的身體?
我們聚集在一起敬拜,不是給缺乏恩寵的生活“加油”,而是因為我們需要舉行我們生活中所有恩寵時刻的慶典,那是很容易被忽視或忽略的。我們在聖體聖事時聚集是挑戰更深的天主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這個世界上、整整一周之久正在做的認知。
我們必須記住問這些問題:“誰在祭壇旁?誰在祭壇周圍?”以及這個問題,“誰在祭壇上?”天主教會的教義問答引用一段感人的章節,聖奧斯丁在其中講述聖體聖事中基督的身體(在祭壇上)到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在祭壇周圍)。
聖奧斯定在第五世紀說:“如果你是基督的身體和肢體,那麽它是放在主的祭壇上你的祭品;是你接受的祭品。對你的祭品,你回答:“阿門”(是的,那是真實的!”),並通過你的回答,你同意它。因為你聽見‘基督的身體’這句話,並回答說:‘阿門’。那末你是基督身體的一個成員,你的阿門可以是真實的 (#1396) ”。(譯)
聖人是超人嗎?
聖人是在地球上,在他們的為人中并通過他們的為人成為聖人。他們都有人類存在的局限性:人格問題、失敗、錯誤、判斷錯誤,甚至有時是罪惡。他們還被他們的時代和文化限制了。聖人也不是完美的,但他們告訴我們,過一個全心全的基督徒的生活是可能的。
愛天主高於一切事物,并以耶穌和祂所宣揚的王國為中心是可能的。這對聖人來講是可能的,對我們每個人是可能的。一位聖人說:“看我。如果我,帶著所有的問題,可以這樣做,靠天主的幫助,你也可以。”(譯)
信仰是什麽?
信仰廣義上是我們理解天主和天主在人類生活中的行動方式。正如我們對自己的理解,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世界隨着時間變化,所以我們也理解天主在人類生活中的臨在和活動。信仰不是在真空中成長,但從來自我們生活經驗的苗床發芽。
它可以通過各種個人經驗成型:父母的愛和懲罰,學校或教堂接受的教學,有回應和沒有回應的祈禱,意想不到的快樂或撕心裂肺的失敗,與朋友或同事的討論和分歧。
比其他任何的經驗,通常顯示轉變或信仰的變化是沖突或混亂的經驗。 (譯 )
教會如何決定誰可以離婚?
教會謀求小心保護婚姻神聖的基督教導。然而教會也有義務為任何婚姻失敗的人提供公正的判決——當它能顯示出具有確實可靠性,對一個真正神聖結合的婚姻從一開始就缺乏某些基本要素。教宗保祿六世指出,延遲公正是不公正,使撤銷程序簡化。
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為撤銷程序的特別規范實際上是在暫定的基礎上。這些修訂中許多現在已成為1983年頒布的教會法典的一部分。教會知道在婚姻案件中,一個公正的程序有持續必要。它還謀求設法了解并解決那些生活被離婚所涉及的人的深層次需求。 (譯 )
我們為何在彌撒結束時說“感謝天主”?
我們離開信眾和教堂建筑——但我們隨身攜帶了些東西。一對新婚夫婦離開他們的婚禮現場,但帶著他們的婚姻。對在婚禮上交換的象徵(例如,他們的戒指),在婚禮后天天年年里發生的事情給他們更深刻的意義。
聖體聖事的真實也是如此。對我們在彌撒中舉行的禮儀活動,在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在一周內有更深的意義。由於我們天天懷著對耶穌受難的愛,才能發現‘分餅’的更深意義。當我們把自己的生活傾注在對無家可歸者和被疏遠的人的愛中,我們發現‘爵杯’溢出的意義。只有關系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彌撒的禮儀活動的全部意義對我們來說變得清晰。(譯 )
天主聖神如何領導我們?
啟示。彌撒傳統的結束語是“去吧,彌撒禮成。”近日在一個教區,最后降福后主持者說“我們說什麽?”全堂信眾滿腔如火的熱情呼喊:“彌撒沒有結束。現在我們被派遣與我們所遇到的人分享福音!”雖然我確信一些禮儀專家和主教在此有些深層次的問題,但這一點是很好的。彌撒的確沒有結束。聖神派遣我們出去,使耶穌臨在和顯現在避難所、工作場所、廚房的桌子上、市場上。我們的敬拜指向傳播福音,這工作在聖神內、通過聖神完成。
多年前我讀了一本小說,裏面的一個人物說:“我必須去痛苦的地方!”改述這句話,“我們必須去受傷的地方,把天主的團結與和平帶給他們!”‘去’和‘使成一體’都是天主聖神的工作。同一位聖神使我們能夠克服讓我們呆在家里,或讓我們的禮儀留在室內的恐懼和冷漠。我們每天都被委任為服務於和平與團結的人、天主的愛和喜悅的代理人、仁慈和寬恕的工具。(譯 )
堅振聖事是什麽?
有時候言語不夠表達。有時候僅僅對你母親說,‘對不起’不夠。能夠再用一個擁抱。有時候說‘謝謝’或‘我愛你’也不夠。
你可以送一件禮物。這樣一件特殊的禮物變得比所給的東西還要多。它能夠成為回憶所給禮物的人。它能成為比令人回憶的東西更多:它能成為一個象徵。它能喚起送禮物者的臨在,送禮之時的場合,隨著禮物來到的感覺。
聖事也像那樣。聖事的象徵能比單說話語更多,因為話語到達我們的頭腦,象徵到達我們的全身。
話語可能解釋在堅振時發生什麽,受了堅振意味什麽。但我們真的不‘知道’堅振是什麽
直到我們經曆這聖事禮儀的象徵。
堅振聖事的主要象徵是七點:
團體之間的友誼
聖洗聖事
傅油
觸摸
話語
使命
聖體聖事
‘青年更新’全文解釋了這七個象徵中的每一個。(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