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傳教修女會與我們(三)

 

仁愛傳教修女會與我們(三)

修女們繼續有來訪,她們為我們按排法蒂瑪圣母巡行各個家庭,很重的圣像,她們挨家挨戶接送,方便教友,不辭辛苦,只為熱愛圣母。

她們敬禮耶穌圣心,鼓勵我們奉獻全家給耶穌圣心。我們當然求之不得,滿心歡喜。這期間都不是那位修女與我們連系的。在奉獻的前一天,別的修女帶給我們比較大的耶穌圣心相片,約好次日來的時間。

當天按時,那位為我們補領婚配的修女也出現了,而且請來一位退休的阿拉斯加主教來主持奉獻。這位主教我們在圣保祿堂望過他主持的彌撒,認識他。主教是跪著與大家一起祈禱主持了奉獻,并送給我們一張他親自設計的具有阿拉斯加原住民文化的十字架,其中有耶穌圣心的卡。修女也給了我們奉獻給耶穌圣心的證書。這兩份紀念品至今掛在墻上。

目送主教及兩位修女坐上主教開的車離去,滿頭白髪的退休主教與初學的年輕修女為了我們兩個外來的老人慎重,熱心,毫無架子,登門服務。心中的感受無法形容。

這位修女也特地囑咐我們兩人要一起祈禱,我們遵守了,感受到她的美意,體會到一起祈禱的深意,也養成了這個好習慣。

感謝天主。

仁愛傳教修女會與我們(二)

 

仁愛傳教修女會與我們(二)

來訪的初學修女們很明顯來自世界各地,白人的比例不是很高,各人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但都有美好的心靈。有一位來過幾次的修女讓我們感到特別親切,問了以後才知道她的母親是越南華裔,她在香港住過,會講很少幾句粵語。她更關心我們,當她知道我和太太由于歷史原因還沒有領過婚配圣事,就一定要我們補領。我沒有十分放在心上,因為與堂里的神父從未交往過,不知道具體怎么辦,就拖著。她不能每次來我們家訪問,為了弄清情況,肯定是得到長上的允許後,一天彌撒後,她與一位修女等在小堂門口,再次得到我們愿意補領婚配圣事的諾言,她立即找當天做彌撒的神父,為我介紹并聯系好這位神父。神父很忙,約了多次才辦好一切手續,定了日子。我們只選了最最簡單的儀式。雖然冷清些,卻是很少有的婚禮。當天,除了我們約好的幾位親戚,只有她和另一位修女也來參加了。這位身材瘦小的小修女幫兩個老人補領了婚配圣事。她是天主派來的天使。

仁愛傳教修女會與我們(一)

 

仁愛傳教修女會與我們(一)

我們去望彌撒的聖保祿堂附近有一座房,估計是仁愛傳教修女會在三藩市的初學地點。偶而看得到一些年輕的修女,穿著舉世聞名的,她們會祖德肋撒姆姆的服裝-不能再簡樸的,像白紗布那樣的會衣。有時在下班回家的公車上見到她們。如此而已。

某一個週六,有人敲門,出現兩位這樣的修女,有點意外,想到我們門上貼有聖像,大概她們在訪問其他住在我們公寓的教友時看到的,所以主動來訪。

該會的宗旨是為窮苦人服務,住在這公寓裡的人至少不是有錢人。按照門上的裝飾,的確有幾家教友。

親切的笑容,簡單的交談,給我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以一起念一篇經結束訪問。

以後,不定期地來過,每次來到的修女不一定是來過的,但總是兩位。

一次,看到公寓的經理對她們說話的態度很不好,她們進我們的房門時,卻還是笑嘻嘻的。我覺得不高興,送她們到大門口後,我去問這個經理,她竟然告訴我,有房客投訴,不許她們進來。我知道公寓中有各式人等,也的確有不願看到她們者。但我告訴經理,她們是我們的客人。經理說那你到大門口領她們進去。仔細想了一想,可能是修女們敲了不是教友人家的門造成的誤會。還好,過了不久她們可以自行進出大門了。這件事讓我們對這些初學修女很佩服。

我不再工作後開始望日常彌撒,有時大概修女的住處沒有神父做彌撒,在幾位衣服上鑲有藍邊的發過願的修女帶領下來到小堂。她們望彌撒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舉揚聖體聖血時,朝拜致敬直至額頭碰到地上。實在令人感動!彌撒結束後,多次聽到有教友對她們說:“妳們真是天使!”(待續)

一滴圣血

一滴圣血

日常在小堂里望彌撒的人,如果要領圣體,需自己把門旁桌上的麺餅放到專門的盤子里,有時偶而來的人不知道,就會發生圣體不夠的事。我習慣在最后領圣體,遇上這種情況時,神父一般把剩下的一分為二就解決問題。

昨天也遇上了,神父看到還有兩個人,但手中只有一份圣體,他沒有分開給了前面那位,論到我,他不慌不忙把圣爵杯遞給我,送圣體前我看見他飲完了圣血,我手握圣爵杯一看,啊,還有一滴圣血,神父知道會有這一滴,給了我,我有點激動,趕快飲了。

以前也飲過圣血,但只飲圣血,未領圣體,確是第一次。

滿心喜樂,感謝耶穌。

兩地的教堂

  天主教是公教,到處一樣恭敬天主,換一個地方望彌撒,完全適應。想說的是些不同的感覺。

只以我去的三藩市Church 街的圣保祿堂和本那比的十字圣架堂來說。兩座堂一高大一矮小,一老一新,一富麗一平凡。外表上相差很大。但功能一樣。來堂參與彌撒的教友,大的反比小的少,平時保祿堂開放

chapel,來的教友只有十字架堂的三分之一左右,主日及大瞻禮日當然也是此少彼多。堂大人少,顯得空蕩蕩的。堂小人多,更覺得興旺。參加者,此地白髪居多,彼處黑髪勝白髪。神父也是這里的老,那里的本堂一位40左右,一位更年輕。唱經者,這里是組織好的老中年人,那里是年輕人,而且是愿意者均可去唱。這里的彌撒平時無人輔祭,主日有時也是,那里天天有輔祭者。這里舉揚圣體圣血已無聲無息,那里還保持清脆的鈴聲。這里供教友用的彌撒經,主日用的很厚重(唱的經訂在一起),手拿著不方便;那里唱的經與念的分開,主日經像pocket book 大小,方便得很。平時用的彌撒經,這里是全年薄薄一本,書信與福音只有章節的數字,沒有內容;那里每月小小一冊,基本上與神父用的一樣。教友的donation也是彼處多于此處。當然還有其他的。

有這些不同,自然使我有不同的感覺,不過天主是唯一的,彌撒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