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
基督,你是聖父的獨子,
聖潔童貞的愛兒;
你是天上的榮光,
人間眾生的希望;
信德在心中生根,
望德使生活振作,
愛德光芒四射,
日益茁壯。
(摘自日课)
信、望、愛
基督,你是聖父的獨子,
聖潔童貞的愛兒;
你是天上的榮光,
人間眾生的希望;
信德在心中生根,
望德使生活振作,
愛德光芒四射,
日益茁壯。
(摘自日课)
為什么聖神有時被稱為“Paraclete 中保,辯護人?”
從字面上的意思是“一個希臘字,聖神,特別叫做“旁邊 的人”,在法律方面幫助:一個辯護律師。司法鑒定或法庭環境中可以看到像“主張”和“顧問”,也用
來譯成 parakletos。實際上在若望口中以法律的口氣對耶穌所說的一些關於Paraclete的話;而更確切地說是檢察者的描述。耶穌將死在十字架上——在世人的眼中,被判有罪,并被定罪。然而,在耶穌死后,聖神會來臨撤消判決,通過宣判世界有罪,證明耶穌是清白的。聖神會表明耶穌沒有犯罪,而世界由於不相信祂犯了罪。祂是正直或公義的人,事實是,他不在墳墓里,而是與聖父同在。審判祂的敵人將祂置於死亡,但沒有打敗祂;相反地,它擊敗了巨大的對手、撒旦、這個世界的王子。
有時那些痛苦或孤獨的人需要別人安慰和緩和他們。聖神的這方面被連系譯為“緩和者”或“安慰者”。在最后晚餐情境中,耶穌的門徒很悲傷因為祂要離開;保證就像耶穌那樣的一位要來接替祂的位置是安慰。世界會恨接受真理聖神的門徒(若15:18 ~ 9),世人不能接受因為看不見也不承認聖神(若14:17)。(譯)
壞的記憶
對受傷害的回憶是 .….. 對靈魂的生鏽和毒藥。
——聖方濟各葆拉(譯)
我們如何知道聖經里的事是真的?
防止誤解作者意圖的一種方法是確定作者選擇使用的寫作方式。任何一種作品有特殊的文學形式:詩歌、散文、小說、隨筆、書信、曆史記錄等。聖經各書就像任何一篇當代作品都是如此。
如果我們誤解一個作家的文學形式,我們會誤解作者打算說什么。那么為了了解我們所閱讀的,我們必須對形式體會,并相應地改變我們的期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聖經中的文學形式是如何起作用的。受啟發的聖經作者之一——約伯傳的作者——以辯論的形式寫這一本書。這種文學形式要求在一個問題的雙方盡可能地都有說服力。如果寫你同意的一方有說服力,寫你不同意的一方說服力很差,你沒有寫成一場好的辯論。
現在,如果你不知道‘約伯傳’ 是一場辯論,其中一些具有作者不同意的觀點的人物令人信服地辯論,你可能會讀到一個孤立的章節,并得出結論,這本書在講授作者打算講的相反的東西。你可能會認為約伯的朋友們在講授關於痛苦的有效信息。
如果我們把這本書看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發現,作者把他所講的真理不是放在約伯的朋友的口中,而是在天主的口中。(譯)
不要受騙
不要被這個像影子那樣消逝的世界的喧囂打擾。不要讓虛偽世界的虛假快樂欺騙你。
——聖克雷爾(譯)
聖經來自何處?
我們認為聖經是一本書,一本巨著,令人敬畏的書!有人可能對待它像一本小說。但要開啟讀聖經,更像是試圖讀完你當地圖書館里所有的書。事實上,聖經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小小圖書館”我們的聖經有許多不同種類的作品在封面封底中,包括祈禱經文、家譜、曆史、詩歌、書信、短篇故事、戀歌等。
聖經有四千年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文化的記錄。即使在寫作材料被發明之前,我們的聖經中的許多故事都是由口頭流傳下來的。我們稱之為“口頭傳統”。
隨着時間的推移,古代以色列人開始致力於寫作他們社團的故事。最早的書面故事講述了國王的事跡。早在公元前第十世紀(公元前),人們也開始寫下他們的歌(聖詠)。但大多數的故事在公元前第五和第三世紀之間被寫下來。
沒有比現在這個更好的時間就開始讀聖經。拿起它,如果有必要拭去灰塵,翻到瑪竇福音。一旦你開始了,就繼續下去。封面將很快失去它的光澤,它可能變得千瘡百孔,你會體會到另一個古老的說法:“支離破碎的聖經通常屬於那些不是支離破碎的人。”(譯)
聖神七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1. 聰敏
聰敏以更多的經驗傾聽他人。有時候它認真考慮所有的證據,并作出不同的決定,但聰敏首先傾聽。
2. 明達
明達之恩幫我們真正聽到另一個人所說的。有時候那就是所需要的一切。
3. 超見
超見之恩有助於你權衡所有的選擇和后果,思考所有你父母和負責任的成年人的教導,并為咨詢祈禱。
4. 剛毅
按照你的判斷行動需要——你猜中了——勇氣。學校里有什么情況正在失控嗎?也許你可以通過組織一個試圖解決問題的團隊來鍛煉你的勇氣。
5. 上智
一個人展示上智的天賦并不是靠事物的表面價值,而是尋找原因和結果。這樣的人也可以求聖神幫助處理那些現在不理解的事情。
6. 敬畏
天主一直用敬畏的心激勵我們。我們以神聖的形象被造。這并不意味着我們看起來像天主,但它意味着我們有一個精神層面,我們可以求令人敬畏的聖神,以所有我們需要按照天主的意願生活的恩寵充滿我們。
7. 孝愛
孝愛意味着尊重天主和天主的創造物。忽視信仰的恩典或孝愛的人看不見在創物中天主的手。
(譯)
為什么主日彌撒如此強調不同人士之間的友誼?
我們來到主日的聖體聖事祭台,因為我們已經受過洗禮。因為我們死於舊我,成為活於基督,我們在主日聚集,不是孤獨的人,而是作為教會,隨同她多樣性的文化,語言和種族。這對那些習慣認為自己是自主的個體——工人,納稅人,公民來說是很難的。但在這里,禮儀是由聚集在一起的教會舉行的。然后,培養你深奧的意識,它不是那么多的個人站在這里歌頌,而是教會。甚至不是用他們聽到的聖言和他們已經吃到的基督的體與嚐到的基督的血去生活的個人。那是教會在天主所愛的世界中作為發酵劑出發。
我們在這里不是作我們自己的祈禱、同一時間在教堂裏的每個人作他或她自己的祈禱。我們是受過洗的人與其他受過洗的人站在一起。我們的感恩是在教會的感恩裏。我們關注天主的聖言是在信眾的關注裏。我們的代禱是在教會的代禱裏。在基督內我們牢不可破的誓言的奧秘是在整個受洗的人的身體裏牢不可破的誓言(天主教教理問答,# 1136-1141)。
在禮拜儀式中我們從來沒有關閉眾多的領域。禮儀給我們看福音的生活和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天主教的道德,我們如何在公正和慈愛中應付天天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是從我們積極參與禮儀中能遇到和揭示。 (譯)
天主教徒為何須要知道有關其它宗教的事?
不同信仰間對話的直接目的不是使其它人轉信基督教而開始了解他們,了解在他們的生活中他們的信仰起什麽作用,就像基督教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起的作用。這是一個理想的呼喚天主聖神幫助我們的時刻,大家聚在一起,以共同的對話,突出我們都是一樣的,而不是那些我們不同的方式。
在喬治城大學的課程中探索五大宗教(印度教、佛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目的不是通過基督教的觀點看世界宗教,而是幫助學生看主要宗教傳統信徒敞開對話的人。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同時為他們提供一個在上面基於他們探索的結果往往不是喪失自由,而是加強他們的信心的基礎。他們了解更多關於自己,能夠更好地了解不同宗教所起的作用,並繼續在美國成長和發展中發揮作用。這課程是努力不辜負梵二會議的授權從事宗教間的對話,促進多民族國家在這個迅速縮小的世界之間更大的和諧和理解。對話還涉及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提出的希望:“.… 2000年前夕為宗教對話將提供一個巨大的機會,特別是看在近几十年的事件,…在這個對話中猶太人和穆斯林應該有一個優勢的地位”(即將來到的第三個禧年)。(譯)
制造者的標志
如果被創造的事物是如此充滿魅力,
那創造它們者一定多么輝煌!
在如此的作品中,
制作它們者的智慧是明顯的。
——聖安東尼巴杜(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