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知道耶穌是真的復活了?

我們如何知道耶穌是真的復活了?

雖然違反我們的科學時代,我們必須牢記看到復活的耶穌不是實驗數據的體驗;那是信德的體驗。人性的耶穌——死亡之前的耶穌——能,像人世間的拉扎魯斯,經曆了實驗數據體驗的事實;而復活了的耶穌只能用信德體驗。因為復活不是從死亡中回來。那是一種跨越死亡到完全不同的存在。這樣的跨越不能被體驗證實。

不能證明復活。這不是否定相信天主復活了耶穌是完美地有理。很明顯有好的證據天主如此做了。對我來講證明是壓倒性的。那仍然是我相信的事,那是信德的事,我深信有道理的信德。對我們來說分享最初門徒們的信德有很大的意義。但我不認為我能給那些不會樂於接受這樣的信德體驗的人證明復活。

耶穌復活時發生了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部福音試圖描述復活。它們描述了苦難,因為那是人類對耶穌所做的事,就其本身而論那是人類曆史的一部分,因此能夠憑經驗驗證。另一方面,復活是天主所做的,而在同樣意義上,不是人類曆史的一部分。那的確是真實地發生過的事,但那是超曆史的事件,就是說,一次神聖的介入進入人類曆史,因而那是一件曆史學家既不能證明又不能反駁的事。(譯)

聖經典某些部分為何如此令人困惑?

聖經典某些部分為何如此令人困惑?

一切有意義的人類的表達必須被闡明能被理解。這對一部電影、或小說、一部動畫片,或一場比賽的形式、從朋友來的信、或面部表情、都適用。

沒有所謂閱讀一個文本‘表面的東西’這樣的事;就是說,沒有解釋。拒絕解釋解釋一種方式,即,直譯主義。它不提供‘真實質朴的意義’,但迫使讀者處於表面的(最多)或有錯誤的閱讀。

鑒於通過聖經真正遇到天主聖言的解釋是必須的,如何做這樣的解釋?三個關是基礎。

第一,我們必須相信天主確實想與我們交流,聖經是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

第二,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聖經不是水晶球。它是一種文本,像所有偉大的文本,當我們的生活經驗擴展時,它在意義上有發展。但文本自己的被寫也是時間、地點、文化、和環境的產品。

第三,我們讀者是有限的人類。如果我們需要準備和努力讀股票市場報告,我們必須期待聖經文本的解釋需要努力:專研,祈禱,討論。(譯)

天主聽我們的祈禱嗎?

天主聽我們的祈禱嗎?

天主教徒相信天主聖無所不知的,就是說,祂是全知的。祂知道每一件事。祂也是無所不在的——祂在。為更多天主的屬性,你能天主教教理。

天主如何知道和臨在與我們人類知道和對某人或某地臨在的方式不同。每當我們說到天主,我們只能說,‘它有點像’。神聖者和人類之間有巨大的不同。我們提供給天主的人類屬性僅僅是通過比喻。神學家們稱之為‘存有物層次的比喻’。天主是神靈;祂沒有眼睛、耳朵、和舌頭。天主如何知道以及與人類相通是一個讓神學家解釋和思考的題目。

但是聖經和我們自己的經驗使天主意識到發生在祂受造物身上的事清楚地明白,並能在我們的感官上與我們溝通。

耶穌關於祈禱的話,“求則得”(路119),以天主聽到並知道我們的祈禱為先覺條件。

(譯)

聖人如何幫助我們?

聖人如何幫助我們?

首先他們幫助我們是:通過激發我們相信,對我們來說聖是可能的——就在這里,就是現在。

在彌撒中,為聖人的序言之一稱:“天主,袮在各個時代通過宣揚杰出聖潔的男女、袮永遠不變愛的生活見證、更新教會。他們以英雄的生命鼓舞我們,以他們不斷的祈禱幫助我們,成為袮救贖能力的生命標志。”、

在極少情況下,聖人們會對某些人說話。通常來說,聖人幫助我們通過他們令人鼓舞的榜樣慷慨地活出福音。(譯)

祝聖面餅和酒是魔朮嗎?

祝聖面餅和酒是魔朮嗎?

祝聖不是魔朮。是天主作了變化,雖然只是一位被任命了的神父能妥當地作出祝聖。

感恩祈禱III明確地說:‘….聖父,我們帶給袮這些祭品。我們求袮通過袮聖神的能力使它們成聖,讓它們成為袮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體和血,….’因此是聖父通過祂的聖神祝聖的。神父以團體的名義念這經文。(譯)

宗徒和門徒是一樣的嗎?

宗徒和門徒樣的嗎?

根據福音和宗徒大事錄,嚴格地講,只有十三位宗徒(原來的十二位,加上瑪弟亞,他替代茹達斯)。

不過,聖保祿十八次用這個稱呼描述自己。既然宗徒意思是被遣者,這個稱呼也被用於一個地區重要的福音宣講者(德國的聖博尼費斯,愛爾蘭的聖派屈曆克,等等)。

在路加福音里,耶穌指定七十位門徒去傳教(路101)。有些手稿稱七十二位。在新的杰羅姆聖經評論里,羅伯特卡迪斯(小兄弟會),聯系這個數字於創世紀(102-31)里民族的清單。對那一段,希伯來文本是七十,希臘文本是七十二。

嚴格地說,宗徒(被遣者)的數目限於那些耶穌在世時選的,加上瑪弟亞被選來代替茹達斯。所有基督徒都能夠並必須是門徒(向耶穌,我們的主,學習的信徒)。(譯)

哦,玫瑰經!

哦,玫瑰經!

玫瑰經由信經、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誦組成。現在的二百遍聖母經由以前的一百五十遍聖母經增加光明五端而來。一百五十,這個數最初在第四世紀后隱修士每天念一百五十篇聖詠,不懂拉丁文的修士,便唸「天主經」來代替。后來成為念一百五十遍聖母經的玫瑰經。

整串玫瑰經由念‘信經’開始。信經表達對聖父,聖子的誕生、死亡、復活、升天聖神、教會等的信仰。開頭的兩個字是「我信」,不是「我們信」,意思是每個信徒代表本人在說話,是個人對三位一體天主的認信,宣告自己的信仰。

歡喜、光明、痛苦、榮福、一共二十项奥迹,供每端玫瑰經默想深思。

每端玫瑰經由一遍天主經、十遍聖母經、一遍聖三光榮誦組成。

天主經是耶穌親自教導我們的經文,堪稱舉世第一祈禱文。念一遍是否少了?這不是多或少的問題。天主經一開始就稱天主為父親,因為耶穌是聖子,是耶穌使我們成為天主之子。說句老實話,我們當得起嗎?當然,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耶穌教我們的經當然得念,熱心地念,敬地念,懇切地念,感恩地念,帶着悔罪謙意念,誠惶誠恐地念,滿懷信心地念,全心求恩地念,以浪子回頭的心情念,與耶穌一起念

聖母經中的「萬福瑪利亞,妳充滿聖寵,主與妳同在」是天使讚美聖母的話。「妳在婦女中受讚美,妳的親子耶穌同受讚美。」聖婦依麗向聖母致候的話。這兩段話成為聖母經的前段。十六世紀時,脫利騰大公會議再加「天主聖母瑪利亞,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後,阿們」。成為今日的整篇聖母經。

念聖母經祈求的對象不單是聖母,還有天主聖父,偕同聖子耶穌聖父。我們以罪人的身份,踏實地念,贊頌地念,跟着天使念,跟着聖婦念,謙卑地念,以子女之心念,為現今的需要念,為善終念,一而再、再而三地念,不嫌其煩地念,滿懷信心地念。

三光榮頌是基督信仰的目標,是基督徒所有祈禱中不可或缺的聖三架搆。聖三應受一切的贊頌、朝拜和感謝。以此結束每端玫瑰經,實在是完美的祈禱。

囊刮三篇最美的經文,呼求天父、偕同耶稣、托母代禱、贊揚聖三

哦,玫瑰經!

聖經從何而來?

聖經從何而來?

我們想象聖經是一部書——一本巨大、令人敬畏的書!有人可能把它看成一本小說。但開始閱讀聖經更像是試圖看完你當地圖書館里所有的書。事實上,聖經這個詞照字面的意思是‘小圖書館’。我們的聖經有許多不同著作之間覆蓋的問題,包刮祈禱文、宗譜、曆史、詩歌、書信、短篇故事、情歌等等。

聖經包含四千多年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文化的檔案。甚至在發明書寫材料以前,包含在我們的聖經里的許多故事一代一代被口頭傳達下來。我們稱之為‘口傳’。

隨着時間推移,古代以色列人開始把他們社團的故事投入寫作。最早寫下的故事是關於國王的作為。早在公元前十世紀人們也開始寫下他們的詩歌(聖詠)。但大部分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紀到三世紀寫下。

我想不出一個更好的時間為你開始閱讀聖經比立即就讀。拿起聖經,如果有必要的話,抖落上面的灰塵,翻到瑪爾谷福音。一旦你開始了,要繼續下去。封面將很快失去光澤,她可能會變得破舊,而你會學到另一句古話的真理:“破舊的聖經通常屬於與之相反的人們。”(譯)

慷慨給予的十個理由

慷慨給予的十個理由

1.施予比領受更為有福。(宗2035

2.按照至高者所賜給你的奉獻給祂;依照你手中所得的,慷慨奉獻給祂。(德3512

3.在給予中,我們接受。(聖方濟各亞西西)

4.發現自已最好的方式是在服務他人中失去自我。(甘地)

5.想像給予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特權。(小約翰洛克菲勒)

6.金錢好比糞肥——它一文不值,除非它被撒在四處促使作物成長。(桑頓威爾德)

7.給予的習慣只是增強給予的願望。(華爾德惠特曼)

8.貧窮不知道它們生活中的功能是鍛煉我們的慷概。(若望保祿薩特)

9.不能做所有的事不是你能不做每件事的借口。(阿什利布里連特)

10. 你會發現你有兩只手。一只為幫你自己,另一只為幫助他人。(奧黛麗赫本)

當我站在天主面前,我看到活着時我的心在掙脫悲傷和痛苦。

敬愛的天主,’我叫道,‘看看世界上所有的不公正、極度的痛苦、和貧困。為何袮不給予幫助?’

天主回答,‘我給了幫助。我派遣了你。’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