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基督教

積極的基督教

“積極的基督教”是納粹領導人在提到與納粹主義一致的基督教模式時釆用的一個朮語。

1937年,納粹教會事務部長漢斯-克爾解釋說,”積極的基督教”并不”依賴於使徒信條”,也不依賴於基督教所依賴的”對作為天主之子的基督的信仰”,而是由納粹黨代表。他說:”元首是一個新啟示的預言家”。

為了配合納粹的反猶太主義,”積極基督教 “的倡導者還試圖否認基督和聖經的閃族起源。在這些因素中,”積極基督教 “將自己從基督教中分離出來,被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視為叛教。

隨着1945年納粹政權的垮台,”積極的基督教 “陷入了沉寂。它繼續被一些基督教身份團體所奉行。

(譯)

帕特里帕斯主義異端

帕特里帕斯主義異端

帕特里帕斯主義異端是認為聖父和聖子不是兩個不同的人,因此聖父在十字架上像耶穌那樣受苦。

“帕特里帕斯主義 “開始於公元三世紀。它被稱為追隨薩伯里安主義的人的信仰,以其創始人薩伯里安的名字命名,特別是由主要反對者特圖良提出。生活在羅馬的薩伯里烏斯被認為是早期運動的創始人。他是一名天主教神父,於公元220年被教宗卡利斯圖斯一世逐出教會。薩伯里烏斯的主要追隨者是普拉修斯和諾特斯。

“帕特里帕斯主義”是異端,主張聖父而非聖子為人類的救贖而化身并在十字架上受苦。這個異端否認了天主之子耶穌基督的身份。它還歪曲了在十字架上發生的屬靈交易,使徒保祿對此有如下描述。” 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 祂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祂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格林多后書5:19, 21)

(譯)

蒙大拿教異端

蒙大拿教異端

蒙大拿教是以其創始人蒙大拿命名的。這個異端起源於希拉波利斯,在基督教尚未被普遍容忍或合法化的時期,迅速傳播到羅馬帝國的其他地區。

蒙大拿教與現代運動,如五旬節派、靈恩運動和新使徒宗教改革之間有相似之處。

蒙大拿教的信仰在以下方面與正統的基督教形成對比。

– 認為蒙大拿派的預言取代并實現了使徒們所宣揚的教義。

– 鼓勵狂喜的預言。

– 認為從恩典中跌落的基督徒不能被救贖。

– 更加強調避免犯罪和教會紀律,強調貞潔,包括禁止再婚。

– 一些蒙大拿人也是 “夸特克曼”。

公元177年左右,小亞細亞的教會將蒙大拿教逐出教會,希拉波利斯的主教阿波里納留主持了一次會議,譴責了新預言。公元177年,高盧的里昂和維埃納教會的領導人對新預言做出了回應。雖然正統的主流基督教會在几代人的時間內就戰勝了蒙坦主義,將其稱為異端,但該教派在一些孤立的地方持續到8世紀。

(譯)

“君主論”異端

“君主論”異端

由安提阿主教薩莫薩塔的保羅發起的 “君主論”異端,包括一套強調天主是一個人的信仰,與定義天主為三位一體共存的三位一體主義直接相反。

在第二世紀,人們提出了解決聖父和聖子之間關系的不同模式。后來,這些模式被拒絕,而支持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大公會議批准的三位一體學說。當時,人們宣稱天主是一個由三位一體組成的存在:聖父、聖子和聖神。

(譯)

現代主義異端

現代主義異端

現代主義的異端認為天主教會的教理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個演變。這種說法是由Alfred Loisy、George Tyrell和Ernesto Buonaiuti提倡的。

這一異端被教宗良十三世和庇護十世在1893至1910年間的一系列通諭中譴責。

現代主義的異端包含了以下思想。

– 對聖經的理性主義態度。

– 世俗主義和其他啟蒙運動的理想。

– 現代哲學體系。

– 與教會官方政策相抵觸或反對的神學反叛。

(譯)

默基瑟德異端

默基瑟德異端

默基瑟德異端開始於9世紀位於弗里吉亞的一個君主派。這個異端是由銀行家西奧多德創立的。

這些異端教導說,默基瑟德是”道”的化身(神聖的道)。他們將麥基洗德與聖神相提并論。

這種假設可能源於對以下聖經經文的私人解釋。

“撒冷王默基瑟德也帶了餅酒來,他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創世紀14:18]

“上主一發了誓,他決不再反悔:你照默基瑟德品位,永做司祭”。[聖詠110:4]

“因為有聖經給他作證:「你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做司祭。”[希伯來書7:17]

(譯)

路德教派的異端

路德教派的異端

雖然很難用几句話來解釋 “路德教 “的異端,但我們還是試圖對此事進行總結。

路德教的起源可追溯到馬丁-路德,他是德國天主教僧侶和神學家,於1517年發起新教改革。這一年,路德發表了《95條論綱》,這些著作在國際上傳播,將宗教改革的思想傳播到羅馬天主教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影響和控制之外。

馬丁-路德提倡因信稱義的教義,而 “一個人得救,只因恩典,只因基於聖經的信仰”。他教導說,《聖經》是所有信仰問題的最終權威,否認羅馬天主教關於權威來自《聖經》和既定教會聖傳的信念。

路德教是新教和基督教中最大的教派之一,約有8000萬信徒,是繼五旬節教派和英國聖公會之后第三大新教教派。

(譯)

摩門教

摩門教

摩門教是由一個名叫小約瑟夫-斯密的人創立的。1827年,他聲稱一位天使向他展示了一套金槃,描述了耶穌對美洲原住民的訪問,之后他開始聚集了一批宗教信徒。

那些追隨小約瑟夫-斯密的教義的人,他們相信聖父曾經是一個人,后來成為了神。他們還相信天主和他的妻子天主之母有肉體。他們拒絕三位一體的說法。相反,聖父、聖子和聖神被認為是獨立的神。他們教導說,人可以成為神。最后,他們教導說耶穌是天主和瑪利亞的靈童。

當摩門教的洗禮被質疑其有效性時,信仰教理委員會宣布它是無效的。它宣布,摩門教的過程由錯誤的做法組成。

當約瑟夫-斯密於1844年去世時,他的運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后分成了几個團體,在此期間,競爭者們爭奪領導權。

(譯)

“若瑟主義”異端

“若瑟主義”異端

“若瑟主義”是奧地利的若瑟二世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他試圖將其強加給天主教會。

根據wikipedia.org,”若瑟主義是神聖羅馬皇帝若瑟二世(1765-1790)的集體國內政策。在若瑟作為哈布斯堡君主國唯一統治者的十年間(1780-1790),他試圖通過立法進行一系列激烈的改革,以理想的啟蒙國家的形式重塑奧地利。這激起了他的帝國內外強大勢力的嚴重抵制,但確保了他將作為一個’開明的統治者’被人們記住。”

“關於天主教會,若瑟強烈反對他所謂的 “沉思型 “宗教機搆–那些被認為對社會沒有任何積極作用的隱居機搆。”

“根據若瑟的法令,奧地利的主教們不能再直接與教廷溝通。在奧匈帝國的1,188座修道院中,有500多座被解散(還有100多座在匈牙利),6千萬弗羅林被國家拿走。這些財富被用來建立1700個新的教區和福利機搆”。

“神父的教育也被從教會那里拿走了。若瑟建立了六所國營的’普通神學院’。1783年,一項婚姻專利將婚姻視為一種民事合同,而不是一種宗教制度”。

“若瑟主義”被教宗庇護九世的 “錯誤提綱”、教宗利奧十三世的通諭 “Immortale Dei “和第一屆梵蒂岡會議所譴責。

(譯)

耶穌見證人

耶穌見證人

首先,耶穌見證人的運動是那些期待耶穌即將重返地球的團體之一。他們相信只有一位的天主,拒絕與神聖三位一體有關的教理。在他們看來,耶穌是天主創造的第一個人。

這個團體產生於聖經學生運動–19世紀70年代末由查爾斯-泰玆-羅素成立的錫安守望塔小冊子協會,在約瑟夫-富蘭克林-盧瑟福的領導下,組織和教理發生了重大變化。 [來源:wikipedia.org]

耶穌見證人這一名稱基於《依撒意亞》43:10-12,“你們就是我的證人──上主的斷語──你們是我揀選的僕人,為叫你們認識和信仰我,並明白我就是「那位;」在我以前,沒有受造的神;在我以後,也決不會有。我,只有我是上主,我以外沒有救主;是我預言了,是我施行了拯救,是我宣佈過的;你們中沒有別的神。你們是我的證人──上主的斷語──我是天主。”
於1931年被釆用,以區別於其他聖經學生團體,并象徵着與羅素的傳統遺產決裂。”

耶穌見證人最出名的是他們挨家挨戶的布道,分發《守望先鋒》和《覺醒》等文獻,并拒絕服兵役和輸血。

他們拒絕三位一體、靈魂固有的不朽性和地獄之火,他們認為這些都是不符合聖經的教理。

他們不遵守聖誕節、復活節、生日或其他他們認為與基督教不相容的異教徒起源的節日和習俗。

2011年5月,米蘭羅馬天主教教區的Gruppo di Ricerca e Informazione Socio Religiosa在一次會議上宣布,耶穌見證人的教理與羅馬天主教教理不相容。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