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像

聖像

聖像不比標准撲克牌大,通常印有天主教圖像和聖人。這些有吸引力的聖像每一張都在講述一個故事,無論是聖人的生平,還是一個顯靈的重要性,或者它通過符號定義了一個天主教的奧秘。

第一批聖像在15世紀初開始出現。它們是手工制作的,用黑色墨水畫在紙上,邊緣通常用蕾絲或絲帶裝飾。

今天,就像15世紀的時代一樣,天主教徒尋求擁有一張他們的主保聖人的聖像。許多天主教徒在受洗時得到他們的主保聖人的名字。

今天的許多聖像背面都有祈禱詞,有時還有聖人的簡短傳記。

那么,聖像的作用是什么?

– 它們可以提醒人們注意自己的主保聖人。

– 他們教育天主教徒關於聖人的生活。

– 鼓勵教友們背誦背面的祈禱文。

– 它們鼓勵教友保持持續的精神狀態。

– 它們是收集美麗而廉價的藝朮品的一種方式。

– 它們表明擁有它們的人是天主教徒(在大多數情況下)。

聖像被派發給初領聖聖像體的兒童,作為丰富他們生活的精神工具。其他常見的用途是在葬禮、初領聖體和婚禮上發放。

那些推廣聖像的人,通常是神父,他們通過宣傳聖人和教育信徒了解天主教教理,來吸引信徒接近天主。

(譯)

天主的真實存在

天主的真實存在

除了耶穌的時代,在世界曆史上,天主是否曾在地球上實際存在?

是的,天主一直在地球上實際存在。祂的存在如下。

– 在伊甸園里。[創世紀3:8] 。

– 然后在約櫃的慈悲座上的云中。[肋未記16:2] 這就是舊約中提到的猶太民族享有和保護的約櫃。

– 然后在耶穌基督的面前,他是天主的化身。

– 最后,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找到的聖體的真實存在中。

(譯)

關於天主教的等級制度

關於天主教的等級制度

天主教的等級制度是由神父與他們的主教和教宗組成的統治機搆,高於一切。它是一支由領導人組成的軍隊,他們負責照顧和控制教會的聖潔和神聖的東西。在這支 “教導教會 “的軍隊之下是 “聽覺教會,即信徒,俗人。

教會的組織就像一支龐大的軍隊;教宗,其可見的頭,是這支軍隊的總司令。他對整個教會有管轄權和最高的主權權力和權威。人們正式稱呼他為 “教宗陛下”。

樞機主教是教宗的顧問和助手;他們是他的部長。他任命他們。他們共同組成使徒團或神聖團;正是這個機搆在莊嚴的大公會議上,在教廷出缺時選擇新教宗。

教宗的代表或大使是教宗在不同國家、法庭或場合的代表或大使。

牧首是主教,是使徒的繼任者,在管轄權方面擁有僅次於教宗的最高級別。牧首獨立於除教宗以外的任何教會權威,教宗不僅是羅馬的牧首,而且是主權教宗,伯多祿的繼承人。

大主教、主教和代牧擁有不同的管轄權。他們統治大主教區、教區、代牧區。

主教是指因某種特殊的功績而被提升到普通神職人員的行列之上,從而加入教士行列的人;這一稱號是榮譽性的。

(譯)

隱修士

隱修士

簡而言之,隱修士是指隱居在社會之外的人。

在基督教中,這個詞最初適用於出於宗教信仰,即《舊約》中的沙漠神學(即在沙漠中流浪40年,意在帶來心靈的改變)而過隱居生活的基督徒。

在基督教傳統中,隱修生活是一種早期的修道生活形式,比隱修院中的修道生活更早。聖本篤規則》(第1章)將隱修士列為四種僧侶之一。在羅馬天主教會中,除了作為宗教機搆成員的隱修士外,當代羅馬天主教會法(第603條)還承認在其教區主教指導下的被獻身的隱修士為獻身生活的成員)。在英國聖公會的許多地方也是如此,包括美國的聖公會,盡管在聖公會的教會法中,他們被稱為 “獨居者 “而不是 “隱修士”。

在宗教和世俗文獻中,”隱修士”一詞通常也被寬泛地用於指任何過着隱居祈禱生活的基督徒,有時還可與 “獨居者”互換使用。

(譯)

瓦爾登異端

瓦爾登異端

瓦爾登是一個基督教運動的名稱,該運動始於里昂,并在1170年代末很快傳播到科特阿爾卑斯地區。”

該運動以創始人彼得-瓦爾登的名字命名,主張遵守福音,導致與羅馬天主教會的沖突。到1215年,瓦爾登被宣布為異端,受到迫害。

在新教改革期間,瓦爾登的領導人加入了改革派教會。因此,該運動釆用了許多加爾文主義的信條,成為新教的一個教派。

彼得-瓦爾登是一位富商,他決定放棄所有的世俗財產。公元1177年,他開始在里昂的街頭傳教。

他們認為,釘死基督用的是三根釘子,而不是四根釘子,羅馬士兵用長矛刺穿了他的左面,而不是右面。

他們被教宗盧修斯三世於公元1184年11月在維羅納發布的 “Ad Abolendam “教皇詔書所譴責。

(譯)

輪回的異端

輪回的異端

輪回是一個異端,因為它的教義涉及到某些人死后在以后的時間里以另一個人的身份回來的信念。例如,《新約》中提到的施洗若翰被一些人認為是《舊約》中先知以利亞的轉世。

還有一些團體,如 “瑪利亞軍”,讓其追隨者相信聖母瑪利亞,即天主之母,”轉世 “并”居住 “在他們團體的創始人的身體里,他是所謂私人啟示的接收者。天主教主教士會議譴責了這個團體。

我們死過一次,我們被審判一次。沒有人回來接受兩次洗禮,也沒有人第二次得救。基督只為我們每一個人死了一次。

(譯)

拉斯塔法里運動異端

拉斯塔法里運動異端

拉斯特法里運動是一種基於非洲的精神意識形態,1930年代起源於牙買加。

雖然有人把它描述為一種宗教,但許多信徒認為它是一種 “生活方式”。

它的追隨者崇拜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他在1930年至1974年期間執政,有些人認為他是耶穌的第二次降臨,或作為聖父。

拉斯特法里生活方式的成員被稱為拉斯特人,或拉斯特法里人。這種生活方式有時被稱為 “拉斯特法里教”。

拉斯塔人認為,吸食大麻或天麻是一種精神行為。這種做法往往伴隨着聖經研究。

(譯)

積極的基督教

積極的基督教

“積極的基督教”是納粹領導人在提到與納粹主義一致的基督教模式時釆用的一個朮語。

1937年,納粹教會事務部長漢斯-克爾解釋說,”積極的基督教”并不”依賴於使徒信條”,也不依賴於基督教所依賴的”對作為天主之子的基督的信仰”,而是由納粹黨代表。他說:”元首是一個新啟示的預言家”。

為了配合納粹的反猶太主義,”積極基督教 “的倡導者還試圖否認基督和聖經的閃族起源。在這些因素中,”積極基督教 “將自己從基督教中分離出來,被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視為叛教。

隨着1945年納粹政權的垮台,”積極的基督教 “陷入了沉寂。它繼續被一些基督教身份團體所奉行。

(譯)

帕特里帕斯主義異端

帕特里帕斯主義異端

帕特里帕斯主義異端是認為聖父和聖子不是兩個不同的人,因此聖父在十字架上像耶穌那樣受苦。

“帕特里帕斯主義 “開始於公元三世紀。它被稱為追隨薩伯里安主義的人的信仰,以其創始人薩伯里安的名字命名,特別是由主要反對者特圖良提出。生活在羅馬的薩伯里烏斯被認為是早期運動的創始人。他是一名天主教神父,於公元220年被教宗卡利斯圖斯一世逐出教會。薩伯里烏斯的主要追隨者是普拉修斯和諾特斯。

“帕特里帕斯主義”是異端,主張聖父而非聖子為人類的救贖而化身并在十字架上受苦。這個異端否認了天主之子耶穌基督的身份。它還歪曲了在十字架上發生的屬靈交易,使徒保祿對此有如下描述。” 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 祂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祂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格林多后書5:19, 21)

(譯)

蒙大拿教異端

蒙大拿教異端

蒙大拿教是以其創始人蒙大拿命名的。這個異端起源於希拉波利斯,在基督教尚未被普遍容忍或合法化的時期,迅速傳播到羅馬帝國的其他地區。

蒙大拿教與現代運動,如五旬節派、靈恩運動和新使徒宗教改革之間有相似之處。

蒙大拿教的信仰在以下方面與正統的基督教形成對比。

– 認為蒙大拿派的預言取代并實現了使徒們所宣揚的教義。

– 鼓勵狂喜的預言。

– 認為從恩典中跌落的基督徒不能被救贖。

– 更加強調避免犯罪和教會紀律,強調貞潔,包括禁止再婚。

– 一些蒙大拿人也是 “夸特克曼”。

公元177年左右,小亞細亞的教會將蒙大拿教逐出教會,希拉波利斯的主教阿波里納留主持了一次會議,譴責了新預言。公元177年,高盧的里昂和維埃納教會的領導人對新預言做出了回應。雖然正統的主流基督教會在几代人的時間內就戰勝了蒙坦主義,將其稱為異端,但該教派在一些孤立的地方持續到8世紀。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