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三

是第三

有一個在他同齡中非常受歡迎的男孩。他是學校團體出色的領袖。他的一個朋友到他家去,在他房間裏看到一個他自己做的匾,上面有“我是第三”四個字。他的朋友問他那是什麽意思,他回答,‘那是座右銘,我要努力在我的生活中做到。它的意思是“天主是第一,其他人是第二,我是第三。”’

我們生活中的原動力應該是努力取悅天主。其次,我們應該考慮其他人的需要和高興。對我們自己的高興放在次要位置,我們就會真正成為天主謙卑的仆人。 (譯)

像耶穌那樣愛

像耶穌那樣愛

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

天主的愛不能貶謫於特殊的時間和地點,或在我們的某個部分。耶穌告訴問祂的人,天主的愛必須吸引整個人、全心、全意、全靈。我們被請求讓我們對天主的愛表現在我們每一次呼吸中,在我們的工作和睡眠的時間中,在我們的歡樂和悲哀中,在我們的成功和失敗中。

我如何全心愛天主?

為增加對天主的愛,我將做什麽?

仁慈的天主,用袮的聖寵充滿我,使我能在我的每一個縴維、我一天的每一時刻、我遇到的每個人中,對袮的臨在開放 。亞孟。(譯)

如果我捐獻器官,為何醫院不支付殯葬費用?

如果我捐獻器官,為何醫院不支付殯葬費用?

身體器官和部分的捐獻就只是捐獻。 不能打算作為交換物——我捐給你我的腎臟,作為交換,你照料我的葬禮或火葬的費用。

只能鼓勵你找到報答和滿足於你對另一個人所做的善事,而不是想到可能避免殯葬費用的辦法。(譯)

天主教與新教的聖經為什麽不同?

天主教與新教的聖經為什麽不同?

這個問題引起聖經真經的問題。起初,一本真經意思是一支杆或杖,用來測量長度,因此成為一個准則或標准。

天主教和新教接受同樣的27本受啟發的書卷,作為組成新約。但關於舊約,出現一些明顯的不同。

對天主教來說,直到1546年脫利騰公會議,才最終確定被接受為受啟發的准確的經文書卷數的決議。會議的教父們接受46本舊約書卷,跟隨呈現給他們的來自古代教會堅定的傳統。而另一方面,新教改革的領袖們拒絕一些脫利騰會議商定的書卷。

七本有爭議的書卷是:多俾亞傳、友弟德傳、智慧篇、德訓篇、巴路克、以及瑪加伯上、下。艾斯德爾傳和達尼爾的某些部分也被新教認為不是受啟發的聖經。新教稱這七本書卷為‘次經’書卷。而天主教稱這些有爭議的書卷為‘續經’。

幸好,現在新的聖經譯本以天主教的版本出版。這些譯本包括七本續經書卷。(譯)

第一世紀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是什么樣的?

第一世紀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是什么樣的?

猶太教不只是個鐵板一塊的宗教,還是相當多元化的。猶太教內三個主要宗派是撒杜塞派、法利塞派和艾賽尼派。所有三個集團有不同的法律解釋。

撒杜塞派,祭司貴族 ,接受托拉、聖經舊約之首五卷,但拒絕先知和詩歌智慧書、那時公認的聖經其它分節的權威。他們按照聖殿中的敬拜,敷設特別的仺庫,在那裏獻祭制度被看作贖回個人和公眾的罪的方法。他們不相信死者的復活,好像感到天主在今世給出所有的獎懲。

曆史學家約瑟夫告訴我們,撒杜塞派找到他們的支持者主要在有錢人中間,不在一般人中間。

艾賽尼派堅決不同意撒杜塞派。他們是嚴格的法律遵守者,他們不贊成聖殿中的敬拜,不再獻祭,但實踐儀式沐浴,作為免除罪惡的方法。他們大部分是獨身,但有許多擁護者是結過婚的,住在外面不同的城鎮。在伯大尼(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的家)有他們的團體。在庫姆蘭和錫安山區(許多人相信是耶穌舉行最后晚餐的地方)他們有社團。他們用不同的曆法比其它的團體。他們的曆法有364天,他們總在一個星期二的晚上舉行逾越節。在庫姆蘭死海書卷中找到的文件顯示艾賽尼派期待兩個默西亞,一個司祭和一個先知。

利塞派是法律的嚴謹遵守者。他們的宗教的狂熱到這樣的程度,他們喜歡遵守托拉的基本法律(有613條),還有其它的法律為保護它。同樣地強調增加口頭的法律一如寫下的法律。一個人或多或少要違反法律否則几乎不能行動。他們期待的默西亞會帶來完全的改革,政治上的和宗教上的。(譯)

為何天主聖神有時被稱為‘Paraclete’ 安慰者?

為何天主聖神有時被稱為Paraclete’ 安慰者?

希臘文parakletos 照字面的意思是‘在旁邊的’,尤其在法律情況中呼救:被告辯護人。公開辯論的或法庭的氣氛能在像‘辯護’和‘律師’的文字中看到,parakletos 也能這樣翻譯。

實際上耶穌在若望福音中關於Paraclete 說的一些有法律的語調;但是這描繪更確切的是撿察官的。耶穌要死在十字架上——在世俗的眼裏宣判有罪。然而祂死了以后,Paraclete 會來臨,用定罪世界推翻這判決,證明耶穌的清白(若168-11)。表明耶穌沒有罪;相反世界因為沒有相信祂而犯了罪。祂是正義或公正,由祂不在墳墓裏而與天主聖父在一起的事實表明。祂仇敵的判決處死了祂,但沒有戰勝祂;具有諷刺意味地這判決戰勝了祂重大的對手,這個世界的邪惡的王子。

有時候那些受苦或孤獨的人需要請人來慰問和安慰他們。 Paraclete的這種情況正好被翻譯為‘安慰者’。最后晚餐的環境中,耶穌的門徒們很悲傷;因為祂要離去;某個像耶穌的要來替代祂的位置是令人欣慰的。

然而,最后晚餐的耶穌使祂的門徒准備聖神的降臨也是現實的。世界會仇恨領受了世界不能接受的真理之神的門徒們(若1518…),因為它既看不見又不承認那位聖神(若1417)。(譯)

我們如何知道聖經裏的事是真實的?

我們如何知道聖經裏的事是真實的?

保護一個作家的意圖不被誤解的方法之一是確定作家所選用的寫作方式。任何一篇文章有特殊的文體:詩歌、散文、小說、隨筆、書信、曆史敘述等等。這對聖經各卷和任何當代文壇的文章都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誤解一個作家的文體,我們會誤解作家想說的。為了弄懂我們所讀到的東西,那麽,我們就得默許這方式,相應地改變我們的期望。

現在讓我們看看聖經裏文學方式的作用。優秀的聖經作者之一——約伯傳的作者——以辯論的方式寫了。這種文學方式要求你盡可能在問題的雙方都是有說服力的。如果你在你贊成的一方令人信服地寫,對你不贊成的一方拙劣地寫,你沒能寫成好的辯論。

如果你不知道約伯傳是一場辯論,在那裏一些角色令人信服地為作者不贊成的觀點辯論,你可能看到一段孤獨的文章,得到這本書與作者想要表達的相反的傳授的結論。你會想那些朋友在教誨關於受苦的正當的教訓。

如果我們整體地看這本書,我們發現作者把他在教導的真理不放在約伯朋友的口中,而是在天主的口中。(譯)

聖經的來源

聖經的來源

我們認為聖經是一本書——而且是一本又大又令人敬畏的書!有人可能看它像小說。但着手閱讀聖經更像要讀完你當地圖書館裏所有的書。事實上, bible 這個詞照字面的意思是‘小的圖書館’。我們的聖經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著作在它的封面、包括祈禱、家譜、曆史、詩歌、書信、小故事、情歌等等之間。

聖經包含猶太教與基督教文化四千年的記錄。甚至在發明書寫工具以前,包括我們聖經裏許多故事由口頭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稱之為‘口述傳統’。

隨着時間的推移,古代以色列人開始把他們群體的故事寫下來。最早寫下的故事是講國王的行為。早在公元前十世紀,人們也開始寫下他們的歌(聖詠)。但大部分故事在公元前五到三世紀寫下。

對你來說沒有更好的時間比立即開始閱讀聖經。拿起聖經,如有必要的話撣去灰塵,翻到瑪爾谷福音。你一旦開始,就繼續下去。封面不久會失去光澤,它可能被變得破碎,你將學到另一條古話:‘支離破碎的聖經通常屬於與之相反的人們。’(譯)

為何成功?

為何成功?

宗教課程。天主教學校對它們的學生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它們的學生中的絕大多數晉身大學(94%),並大學畢業。小學和中學的安排以這個目的為學生准備。因此,多數學生化四年學數學、曆史、英語、科學、外語、當然學宗教。此外,學生被堅持高標准的成績。班級和作業任務向學生挑戰。

以基督教的專注自我約束。在天主教學校強調實行外部紀律努力培養自我約束。天主教學校設法培養效法基督的人。成為效法基督的一部分需要人們接受對他們的行為負責任,並尊敬他人。天主教學校裏建立的規則培養自我責任心價值成長。

高期望。你聽到過許多次著名的話語‘修女說’。可能修女說得最頻繁的事是,‘我知道你能而且會成功。’修女們期待每個學生成功。

修女們不但對她們的學生有高的期待,而且對她們的學生表達這期待,他們把這個意義內在化。這反過來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宗教婦女給這個國家的許多貢獻中,這個孩子們要學到的提高是他們最大的恩賜之一。雖然現在只有很少修女在天主教學校教書,她們高期待的傳統延續着。

父母的義務。父母是他們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及時、重要、有效、義務、以及其它許多方式。學校為父母服務,為孩子們的利益與父母一起工作。天主教學校利用這個概念並堅持父母在他們孩子的教育上採取部分行動。當父母給他們的孩子注冊時,他們被告知這個計划並要求承擔義務與學校一起工作。遇到困難時,立即聯系父母並要求,‘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能共同做些什麽?’(譯)

教會對醫生協助自殺說什麽?

教會對醫生協助自殺說什麽?

醫生和其它護理者有責任維護生命和減輕痛苦。然而這兩項職責可能在照顧某個垂死者的時候產生矛盾。

醫生協助自殺的支持者有時堅決主張他們的倡議是保護垂死者免受劇烈和難以控制的痛苦的唯一方法。

公眾輿論民意調查顯示許多支持協助自殺的人這樣做,因為他們不想要忍受身體痛苦的死亡,也是真的。相當可以理解,人民想要生命的最后時刻沒有痛苦。

重要的是要指出,疼痛的有效治療保證沒有人會經受痛苦的死亡。 醫護人員必須想盡辦法為病人提供保證可獲得的藥物消除或控制痛苦。

從道德的角度,醫生可以負責地給予藥物控制或減輕痛苦,即使這樣做的時候可能加速死亡。醫生的目的不是殺死病人,而是以可用的藥物有效地緩解痛苦。

真正的同情導致分擔他人的痛苦;那不是殺死他,他的痛苦是我們不能忍受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命的福音。(譯)